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群体性事件之石首版本分析

  
  尽管从冲突的规模、程度来说(千名武警是一个团的兵力,几万群众,三次抢尸,中央过问),石首事件不可小视,但它意义跟它的影响未必相衬。准确讲,他只是一场普通的冲突。真正的政治运动中,参与者往往都是一些利益共同体的成员,有着共同的价值标准和利益诉求,他们高度组织化并试图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有明确的口号。但是石首显然不是这种层次的集体行动,参与者基本上相互陌生,也没有实现组织化,更没有共同的利益基础。因为这件事与他们基本没有利益关系,只是罪犯,受害人,国家之间的关系。然而我们却在石首中看到了最为有力的团结与参与。到底是什么促成了群众参与到一场与己无关的刑事案件纠纷中,使得一个法律问题变为政治问题。事件本身的叙事似乎不能提供答案。我想问题就在于群众对于该事件的认识。在政府面前,当事人总是弱者,弱者会受到同情;但仅仅是道义上的支持还不足以成为公众也走上街头直接对抗国家暴力威胁的理由。理由在于在强弱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似乎连公正也像剥夺了:要毁尸灭迹,要隐匿事实,而且还要动用公共暴力实现这一私人性的目的,不给当事人任何以制度途径表达自己主张的机会。这也就不止是冲击所有人心中对于公正最低限度的要求,点燃了集体性的愤怒;更让人觉得当局似乎根本就在为了一些特殊利益而服务。这种公共认识或者舆论的出现、形成,得到如此广泛的相应与认同,其原因无疑在于日常的地方治理实践中,地方政府已经得不到公众的合法性认同与信任了,不相信它会公正的处理问题。而一个政府丧失自己直接面对与管理的群众基本信任、基本认同,并长期积累着不满,政府与其人民的关系之紧张就可想而知会发展到如何的程度了。实际上,石首早有对于该酒店背靠“大树”,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传闻。两年前,该酒店就出现类似的案件,以自杀认定结束。想必当地人对于这些事记忆犹新,如今悲剧重现,加之传闻长期以来的发酵,群众对于事件的看法已经有了初步判断,而政府反常地暴力抢尸更是加强了群众对此判断的确信。或许说,造成这场运动的基础,就是这种事实共识与群众长期不满情绪的相互感染。终于集中爆发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体事件。

  
  试想,如果人民信任这个政府,政法也依法办事,其他与此案无直接利害关系的人会如此广泛的参与到维护受害者利益的街头运动中么?而地方治理之所以出现上述信任危机,恐怕也与其管理体制中不存在有效的自下而上的监督关系很大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