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美国行政法上的实质性证据标准:一个关于司法审查权力关系的考察

【作者简介】
何海波,法学博士,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注释】 参见巫宇甦主编《证据学》,群众出版社1983年,63页(“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却否认诉讼证据的绝对确实性……(我国)办理案件的司法人员首要的工作就是……查明案件事实真相”)。
例如,高树德《客观事实与程序事实的价值冲突》,《法商研究》1999年第5期。对该问题的一个反思性讨论,参见孔祥俊《论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政法论坛》2002年第5期。
何海波《举证责任分配:一个价值衡量的方法》,《中外法学》2003年第2期。
何海波《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兼议司法审查根据的重构》,未发表。
西凯视觉光学技术有限公司诉浙江省标准计量管理局案,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人民法院案例选·行政卷(1992-1999年合订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1072页以下(浙江省标准计量管理局在抽检封存物证时未开列清单并由行政相对人签名或者押印,抽样后送检前办案人员在没有其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启封样品,导致检测机构的检验结论失去证明力);宿海燕诉海口市劳动教养委员会案,《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0年第3期(被告仅凭被告人的陈述,在没有其他旁证材料的情况下认定宿海燕纠集伤害他人,显属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桐梓县农资公司诉县技术监督局行政处罚抗诉案,《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5年第4 期(“以上说明,再审判决确认农资公司经销的180吨复混肥为劣质产品的证据是充分的”)。
罗伯特·何依塞尔《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范围之比较》,载东吴比较法研究所编《架起法系间的桥梁》,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 年,第152 -163 页。
周永坤《对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范围:事实问题——一个比较的研究》,《法律科学》1996年第5期;于绍元、傅国云、陈根芳《行政诉讼中的事实审与法律审》,《现代法学》1999年第5期;徐继敏《我国行政诉讼全面审查制度再思考:法院对行政机关认定事实的态度分析》,《现代法学》2004年第6期;刘东亮《行政诉讼中的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浙江学刊》2006年第2期。
朱新力《论行政诉讼中的事实问题及其审查》,《中国法学》1999年第4期。
周少华、高鸿《试论行政诉讼对事实审查的标准》,《法商研究》2001年第5期。
杨伟东《法院对行政机关事实认定审查的比较分析》,《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
中国学者的介绍,参见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行政审判权纵向范围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0-131页。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706.关于该问题的阐释和讨论,参见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第16章“司法审查(三):审查的范围”。
L. Patterson, Hearsay and the Substantial Evidence Rule in the Federal Administrative Process, 13 Mercer Law Review 294 (1961-1962).
NLRB v. Universal Camera Corp. (Ⅰ) 179 F.2d 749 (2d Cir. 1950). Swan法官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委员会偏信查曼的一面之词,而对相反证据完全不予理会,是恣意的。
Universal Camera Corp. v. NLRB, 340 U.S. 474 (1951).
NLRB v. Universal Camera Corp. (Ⅱ) 190 F.2d 429 (2d Cir. 1951).
Labor-Management Relations Act§10(e), 29 U.S.C. (Supp. Ⅲ) §160 (e). “The findings of the Board with respect to questions of fact if supported by substantial evidence on the record considered as a whole shall be conclusive.”
Harry Millis & Emily Brown, From the Wagner Act to Taft-Hartley: A Study of National Labor Policy and Labor Rela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0; Steven Abraham, The Impact of the Taft-Hartley Act on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Industrial Relations, American Business Law Journal. 1996.
Washington, V. & M. Coach Co. v. NLRB, 301 U.S. 142 (1937).
Consolidated Edison Co. v. NLRB, 305 U.S. 197 (1938), at 229.
NLRB v. Columbia Enameling & Stamping Co., 306 U.S. 292 (1939), at 300.
《联邦行政程序法》制定前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参见E. Blythe Stason, “Substantial Evidence” in Administrative Law, 89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1026 (1940-1941)。
NLRB v. Nevada Consolidated Copper Corp., 316 U.S. 105 (1942). “Since upon examination of the record, we cannot say that the finding of fact of the Board is without support in the evidence.”
美国行政过程中的听证审查官在1972年以后改称为“行政法官”。关于审查官和行政法官的介绍,参见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449-457页。
NLRB v. Universal Camera Corp. (Ⅰ) 179 F.2d 749 (2d Cir. 1950), at 759.
Labor-Management Relations Act§10 (c), 29 U.S.C. (Supp. Ⅲ) §160 (c).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557 (b). 对于《联邦行政程序法》规定的初步决定的性质,可参见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510-512页。
Universal Camera Corp. v. NLRB, 340 U.S. 474 (1951), at 491-492.
Ibid, at 498.
NLRB v. Universal Camera Corp. (Ⅱ) 190 F.2d 429 (2d Cir. 1951). 弗兰克法官发表了保留意见,认为委员会只受审查官根据证据直接得出的结论(primary inference)的约束,而不应受审查官推导性结论(derivative inferences)的约束。
Bernard Schwartz, The Substantial Evidence Rule and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25 Washington Law Review 135 (1950); Louis Jaffe, Judicial Review: Substantial Evidence on the Whole Record, 64 Harvard Law Review 1233 (1951).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