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税收与传媒四题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税收传媒呢?

  
  我们知道,不管是什么阶段的传媒,不管是什么形式的传媒,它要解决的无非就是下面四件事:解惑、解忧、解渴、解闷。这四件事做好了,就可以说是一家成功的传媒。然而,要做到这四件事不同小可、非比寻常。因为,“解惑”需要专业,“解忧”需要责任,“解渴”需要贴心,“解闷”需要导引。如此而来,我们需要的就是:专业而到位的税收传媒,负责而权威的税收传媒,贴心而有创见的税收传媒,导引而有方向的税收传媒。

  
  四、我们需要:借用传媒,引导传媒,运用传媒

  
  作为税务人,我们应当学会在传媒的导引下顺势而为,在传媒的关注下乘势而为,在传媒的伴随下借势而为。

  
  或者,与其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税收传媒,不如说我们需要怎样面对税收传媒、怎样借用税收传媒、怎样运用税收传媒。

  
  也许,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本领、一种本事,一种修养、一种素养。

  
  作为一位税务工作者,我特别关注一起案例,这一案例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经济专业、新闻专业的典型教材,其中点点滴滴都让我们顿悟不少。

  
  案例:2006年以来,中国股市牛气冲天,势不可挡……5月18日,央行挥起组合拳,一口气宣布了三条政策……政府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吗?流言开始散布。“财政部晚间将发布消息,证券交易印花税由1‰提高到3‰”……政府开始“辟谣”,财政部及国家税务总局官员称“未听说此事”;媒体报道“财政部及税务总局官员否认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的传闻”(值得注意的是,媒体把财政部“未听说”调整印花税解读未“否认”调整印花税)……5月30日,提税“谣言”成为现实……30日下午3点20左右,财政部官方网站无法登录……3日内沪深股市共蒸发1.65万亿元……此案件被称为“5.30印花税”事件。

  
  顿悟1,注重传媒关系的日常维护。英国著名新闻记者约翰·克莱尔说,“和记者建立关系很重要,没有人愿意在雨中把伞借给你”。一语道破了传媒关系投资和积累的重要性。

  
  其实,任何一个新闻报道都有主观的色彩在里面,可能是记者对新闻通报的理解程度不一致,而且他也不会像新闻发言人表述的那样专业那样准确。消息发布出去后,新闻发言人会觉得有些曲解了他的意思或者断章取义。如果大家能够形成互动,形成一种朋友关系,相互间有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和个人关系以后,对于搞好新闻发布提高舆论的影响力非常有意义。正如国务院前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谈及政府新闻发言人和媒体记者的关系时说:他(记者)不是你的部下,也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的朋友。不过这个朋友是带有挑战性的。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