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不同,近年来青木昌彦、钱颖一、休·帕特里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当代经济学家从银行—企业的关系入手加强了对金融资本的研究,着重研究产融结合模式的内在机理和经济绩效,把产融结合纳入到金融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畴从而拓展了传统金融资本理论的研究思路。[5]因此国内外部分学者据此认为,产融结合的内涵与金融资本一致,即产融结合就是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相互渗透成为金融资本的现象。这一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首先,产融结合的概念来源于金融资本,其理论研究也溯源于金融资本,二者有着直接的传承关系。其次,产融结合的产生是资本市场经营者不断追求资本增值的结果。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共同目标促使双方相互渗透,形成产融结合。最后,产融结合实质是资本结合,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的相互渗透。只不过发展到今天,工业资本已经演变成除金融资本以外的所有工商业资本,银行资本也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在内的完整的金融资本(以银行资本为主)了。
二、产融结合的经济学内涵
产业经济与金融业的结合称之为产业与金融的结合,简称产融结合。产融结合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正如前文所阐述的,国外有关产融结合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经典作家的资本积累理论与金融资本理论,指出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生产资料经历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将被垄断竞争的资本主义所取代。与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法学角度的考察不同,今天在西方国家产融结合的经济学研究主要是从结合模式、组织管理与结合途径及其对应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利润关系进行绩效分析而展开的,而且结论大多是持肯定态度,主流认为产融结合有利于形成和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
在我国经济学界,对产融结合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有学者主张产融结合就是工商产业和金融业主要通过股权关系相互渗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相互转化直接融合;也有人将产融结合界定为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之间资本相互结合的关系,是资本加速集中的有效形式;还有人指出,产融结合是产业经济与金融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和影响的过程;甚至有人认为产融结合是指资本在一定制度结构中的某种职能(既包括经济职能又包括政治职能)的结合。[6]上述概念除了最后一种定义涵盖的范围因包括政治职能而过于宽泛外,其余界定从不同侧面基本准确地概括了产融结合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