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量刑原则的变迁与进路

  
  (二)现代中国量刑原则与理念的实践进路

  
  首先,坚持量刑原则与理念的独立。

  
  虽然量刑适用规定的制定不能说是完全的立法活动,但其仍需要借助法官长期的审判方式与经验,为避免量刑规则的主观与偏颇,我国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组建法院量刑活动的专门机构——例如量刑委会会或量刑决策机构,同时还需要人大立法机关和检察院等监督机关的共同参与,通过试点推进,自下而上的推广模式,使适合基层法院的一致性的量刑规则得到广泛地认同与规范的适用。

  
  其次,坚持量刑原则与理念的均衡。

  
  由于行政区域的政策与权限的影响,目前重构量刑原则的均衡体系必须考虑量刑规则的覆盖范围,通常来讲量刑失衡一般是与经济发展和相应的行为危害性评价直接相关,而各个省之间经济的悬殊也导致量刑规则的跨省运行困难重重。同时,结合各省级部门制定量刑规则时的智囊团队储备与基层司法部门协调等情况,由省级统一组织制定量刑规则较为适宜。通过积累的基层成熟经验,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中去。

  
  再次,坚持量刑方法与技术的科学性。

  
  无论是量刑建议、辩论权的独立化程序,还是实证基准、电脑量刑等技术手段,都旨在探寻量刑信息的最大化,量刑裁量的公正化。因此依据量刑标准化原则,现行的司法审判可以大力发展量刑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既弥补立法的不足,又实现量刑偏差的缓冲与解决。

  
  从新中国成立60年来量刑原则的变迁考察中可以看出,我国量刑的理念也在不断地改革与更新,同时又随着刑事法治的现代化和人的权利与地位逐步受到社会的尊重,量刑均衡问题成为现代实质正义的主要标志。量刑标准化是量刑公正的重要内容,是伸张正义的必然要求,我国的量刑原则也逐步融入了法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理念,并通过地方的尝试与突破得到有力的践行,为进一步构建科学化的量刑体系提供了丰富经验和发展机遇。

【作者简介】
郑莉芳,四川大学法学院。
【注释】 胡学湘:《论我国刑法中量刑原则的重构》,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1期,第87页。
山东省省情资料库,http://sd.infobase.gov.cn/bin/mse.exe?seachword=&K=a&A=16&rec=106&run=13。
最高人民法院对河北省人民法院1949年11月司法会议几个政策的总结的意见,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200/21829/21834/
21913/21916/2006/3/zh1170333618171360026732-0.htm。
陈志军:《中国刑事司法解释体制演进过程之检视与反思》,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1期。
秦德良:《“严打”刑事政策及其实践的历史考察》,http://news.sohu.com/20070314/n248708618.shtml。
1956年11月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关于宽大处理和安置城市残余反革命分子的决定》。
宁汉林:《对剥削阶段国家量刑原则的剖析》,载《政法论坛》1980年第6期。
王勇:《简论类推中的量刑原则》,载《政法论坛》1987年第8期。
李和仁:《量刑建议:摸索中的理论与实践(量刑建议制度研讨会综述)》,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11期。
陈瑞华:《论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一种以量刑控制为中心的程序理论》,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建国初期:空前绝后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载《新闻午报》,转引自http://news.ifeng.com/history/200611/1120_25_35573_5.shtml。
李安:《刑事司法视野中的量刑基准:基于浙江省某基层人民法院2004年刑事判决书的分析》,载《法治研究》2007年2月。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