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代中国量刑的理念与实践进路
(一)现代中国量刑理念的定位
量刑原则的理论缺憾与现实盲目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量刑失衡现象频频发生,随着近年来网络与新闻媒体渠道的畅通化,对典型案件的量刑合理性关注越来越集中。民众对刑罚裁量的认同本身不仅能够节约司法资源,增强司法公信力,同时也在发挥着一般预防的作用,因此量刑理念必须坚守法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路径。
首先,法定化是量刑理念与量刑制度的基础。
法律具有预测和指引的功能,而要发挥这些功能必须让民众了解并掌握
刑法的基本理念,而
刑法也只有达到可知、能知才会真正引导潜在的犯罪人不实施犯罪。法定化是增强
刑法的定罪量刑的认知度的唯一途径,受刑者通过
刑法的条文与原则,能够基本了解犯罪行为所对应的刑种或幅度,从而认知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与惩罚后果,才可能感受到刑罚的威慑效应。
其次,标准化是量刑理念与量刑制度的技术支撑。
依靠水平层次各异的法官来把握粗疏的量刑规定,难免会落入认知偏见和偏差的圈套。有研究已经证实,量刑的基准点并非单纯的代数平均法,而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法确立趋中数值,其中等级基准为1.3702,略低于中线(1.5);而在加重事由的犯罪行为中,等级值为1.875,高于中线。[xii]这是因为任何人都有一套逻辑系统,都有独特的推理起点和过程,只有对各个逻辑推理的结果进行计量分析,统计出趋中数值,不仅考虑到抽象的应然平衡,同时还能兼顾量刑基准使用与否的协调与平衡。
再次,规范化是现代量刑制度体系的理想目标。
要实现量刑规范化,即要制定精细的规范化文件、优化量刑的独立程序、改革量刑技术,从而实现量刑公正。一要明确量刑的实体规范,补充立法的粗疏并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无限度行使。例如美国和英国采取的量刑指南或专设量刑委会员来督办量刑工作,我国的部分法院也已经开始实施量刑指导规则的制定与适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明确量刑的程序规范,通过独立化的量刑程序、充分的量刑辩论模式增强量刑的科学合理性。例如对附加刑中的财产刑,可以通过检察院的量刑建议,受害人的量刑辩论,以及律师和被告人的量刑参与权,使刑罚的适用更符合个别化预防的需要。三是规范量刑的技术与方法。山东省某法院实施的电脑量刑,虽然量刑的计算基准和规则适用性还需要继续研究,但不可否认其对解决量刑失衡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