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道德教育

  
  环境道德的消费观。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可持续消费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可持续消费要求引导人们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通常是指满足自己多种需求的基本样式。随着技术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判也往往是通过“以个体对实物的占有量的多少和个体对实物的需求量的满足程度评判生活质量的高低”。[⑤]这种评判导致社会出现非人道化的消费时尚,即表现为片面地强调物质消费。因此,人们应转变消费模式和观念,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以‘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社会环境的一种消费形式”。[⑥]具体说来,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消费文明化。应该使消费行为成为个人发展完善的一种手段和条件,不能将其转化为生活的目的,要摒弃“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念。其二,消费无害化。要求对人的整个消费活动的诸多环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出售到被人以不同的方式消费掉,都应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或将污染、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其三,消费适量化。也就是指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选择正确的消费方式,在使人们的消费规模保持适当增长幅度的同时,提倡消费适量化。

  
  环境道德教育是为维护人类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教育,是客观的环境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人们个人环境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培养人们良好环境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活动。《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道德教育才能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素质和意识,才能对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向生态文明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环境问题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直接导致了复杂的伦理恶果。恢复这些被环境危机破坏的伦理关系需要大力开展环境教育,特别是其中的环境道德教育。传统的道德教育仅仅教化人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并没有对人类指向自然实体,直接作用于生态环境的行为加以伦理评价。环境道德教育所确定的道德教育目的和原理与此不同,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而且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⑦]近年来,环境道德成为环境伦理学领域内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但是,对环境道德教育的研究并不多,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也比较薄弱或缺乏。在领导层,对于环境道德教育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不少领导干部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报告中,在实际工作中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较少。在各类学校,专门的环境道德教育几乎没有,只是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有时提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环境道德观念。在媒体的宣传上,虽然有一些环境道德的提倡,但力度也不够,知识也不全面。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家庭的环境道德教育更是付之阙如。环境道德教育的这种现状引起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环境道德总体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环保科学知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环境道德规范,但还不尽如人意;另外,虽然许多公众确立了较为明确的环境道德观念,但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对自己行为的作用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充分认识。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