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英美欺诈性移转信托及对我国的借鉴

  

  关于客观要件之设计,作为信托委托人的债务人之欺诈性信托移转主要包括秘密地实施处分行为而设立信托、将其全部资产移转于信托之下而造成委托人丧失清偿能力而设立信托以及通过低价交易行为而设立信托。


  

  关于因果关系之设计,我国法律应明确规定行为人之行为与其债权人之损害之间须有因果联系。


  

  2.欺诈性移转信托主观意图判断标准之设计


  

  关于判断标准之设计,我国法律也可以借鉴英美法之规定,具体规定一些客观事实作为判断行为人欺诈意图之征象。如:委托人移转了全部或几乎全部财产;委托人连续地持有意欲移转的财产;秘密移转;针对委托人的令状签发后的移转或强制执行令签发后的移转;信托的存在或委托人利益的保留;移转文件中包含非欺诈性移转所没有的非同寻常和不必要的陈述;委托人给自己保留了信托撤销权。在对委托人欺诈之意图缺乏直接证据证明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推定欺诈的方式,对此也可明确规定“合理有偿原则”和“清偿能力原则”为推定行为人欺诈意图之客观事实依据。只要存在某些客观事实如向近亲属转让、秘密转让、转让所有权而不改变占有或对价严重不充分等,就能形成一个可反驳债务人的具有实际性欺诈意图的推定。


  

  3.欺诈性移转信托证明之设计


  

  委托人处分行为之欺诈意图必须由具有说服的力的事实来证明,而且由主张欺诈意图者来承担举证责任。可撤销信托之证明责任需要由提出委托人实施了欺诈性移转行为之主张者承担,而委托人提出例外之抗辩的,由委托人证明自己没有欺诈的意图。这时的证明标准为“令人信服”的标准。


  

  主张推定欺诈的,举证责任要倒置。如果委托人不能推翻主张其有欺诈意图的假定,那么,提出主张之人所假定的欺诈意图就成立。这时的证明标准为“最大概然性”的标准。


  

  如果信托移转是发生在近亲属之间的,提出主张者须证明他们之间存在实际和明示的欺诈、通谋或明知欺诈,而委托人提出抗辩的,委托人须证明他们之间的交易的正当性。如果近亲属之间的信托存在对价不充分的情况,就说明存在不公平的交易,就能证明他们具有共同的欺诈意图。


  

  提出主张者在证明委托人是否取得合理对价时,首先要证明委托人是否取得对价,然后,证明委托人所取得的价值与其所转让的财产的价值是否相当。


  

  主张委托人以信托方式实施欺诈性移转的人仅主张委托人之主观恶意是不够的,还需证明受益人是欺诈行为之利害关系人或明知委托人具有欺诈意图。


  

  4.善意第三人利益的维护


  

  撤销权的行使涉及对善意第三人利益的适当维护,因此,欺诈性移转信托之撤销权制度不能适用于支付相当对价资产或财产利益以及善意或善意支付对价和在移转时善意且不知诈害债权人之意图的善意受让人。委托人设立信托时如果取得了对价,并且对价是充分的且相当的,同时,受益人不知道委托人有欺诈债权人之意图,那么,即使委托人设立信托后,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宣告破产,其债权人或破产管理人也不能要求撤销信托。


  

  5.撤销权之行使


  

  在破产程序之外,由遭受损害的债权人行使撤销权,他们可以向法院提起撤销之诉。债权人撤销权行使的方式由信托法予以明确规定。在破产程序中,破产管理人和遭受损害的债权人均可行使撤销权,他们有权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特定的行为请求法院发出撤销的命令。不过,撤销权行使的方式应由破产法明确规定。


【作者简介】
陈雪萍,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对外经贸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
【注释】Freeman v.Pope(1870)5 Ch App 538 at 540 and see Cork Report para 1202.
UFCA§7;UFTA§4(a)(1).
Maudsley and Burn,Trusts and Trustees,Butterworth & Co(Publishers)Ltd,1984,p.160.
下文“欺诈性移转信托之证明”部分中对此将作详细说明。
UFTA,Section 4(a)(1).
UFTA,Section 4(b).
D.W.M.Waters,Law of Trusts in Canada,the Carsewell Company Limited1984,p.272.
Royscott Spa Leasing Ltd v.Lover(1994)NPC 146 and Barclays Bank plc v.Eustice(1995)1 WLR 1238.
Aiglon v.Gau Shan(1993)1 Lloyd’s Rep 164 and Miller(1998)Conv 362 at 373.
Graham Moffat,Gerry Bean and John Dewar,Trusts law Text and Materials(Fourth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p.284.
Inland Revenue Comrs v.Hashmi(2002)WTLR 1027.
Inland Revenue Comrs v.Hashmi(2002)WTLR 1035.
Traders Trust Co.v.Cohen,8 C.B.R.513,(1927)3 W.W.r.473(Man.).
Twyne’s Case(1886)17 qbd 290 at 298,CA.
Crombie v.Young(1894),26 O.R.194(C.A.).
Petryshyn v.Kochan,(1940)2W.W.R.353(Sask.).
Lambert V.Dc Forel,(1936)1 W.W.R.594,(1936)2 D.L.R.302(C.A.)
Cork Report para 1215.
Moon v.Franklin(1990)Independent,22 June.
In re Bridge,90 B.R.839,845(Bankr.E.D.Mich.1988),on reh’g,106 B.R.474(Bankr.E.D.Mich.1989).
In re Kranich,53 B.R.821,823(Bankr.M.D.Fla.1985).
Matter of Life science Church of River Park,34 B.R.529,534(Bankr.N.D.Ind.1983).
In re Missionary Baptist Foundation of America,24 B.R.973,977(Bankr.W.D.Tex.1982).
(美)David G.Epstein等著:《美国破产法》,韩长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67页。
Philip H Pettit,Equity and the Law of Trusts,Butterworths 1984,p.187.
D.W.M.Waters,Law of Trusts in Canada,the Carsewell Company Limited 1984.p.273.
Len Sealy and David Milman,Annorated Guide to the Insolvency Legislation,Thomson Sweet and Maxwell Ltd 2004,p443.
前注,David G.Epstein等书,第277页。
Orlando F.Bump,Fraudulent Conveyances,Beardbooks 1872,pp.77—80.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