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我们应该启程了,要不然,一切都太迟了,因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不仅仅在好的方面,而且在腐朽的方面(这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要改正自己的缺点,得首先认识它)——在日新月异的科技之下正在非常迅速地消失!这是我在长久以来观看台湾电视台节目时,在时时刻刻比较、反思中国大陆自己所作所为时得出的一个大致的思考;不过,到底是否真实,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
书评文章:《变法、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载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简介】
蒋志如,四川法学诉讼法20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政理论、司法制度与诉讼法理论。
【注释】 蒋志如:四川大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宪政理论、司法制度与诉讼法。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页。
强世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一本成为流行、畅销的学术性著作很容易在不断解读中简化、符号化;而不论我们在表态时反对还是赞成,比如说,苏力=本土资源=反对法律移植=保守派(参阅强世功:《暗夜的穿越者》,在《法制与治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7-298页)。
笔者曾经对该书,包括该文予以详细分析过。具体内容详见:《路在何方?——读苏力之《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未刊稿。
请参阅:强世功:《暗夜的穿越者》,在《法制与治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9-309页。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02页。
关于法学研究需要具有问题意识的论述,请参阅陈瑞华:《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1-77页。
参阅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自序,第Ⅰ页。
以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侵华为标志;具体论述,请参阅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阅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想与中国固有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77页。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73页。
参阅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86,64-68页。
周枏:《罗马法原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页。
参阅李秀清:《日耳曼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一章;作者花了整整一章,共90多页来考证日耳曼法如何成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对习惯通过一个机构予以颁布!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86页
根据苏力的观点,乡土社会的法律也是法治的,有秩序的;请参阅:苏力:《道路通向城市》,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页。
甘阳:《如何避免“自宫式”的现代化?》,
http://xschina.org/show.php?id=3772;最后登陆时间2007年4月17日。
苏力对此有详细论述,分析了法治现代化的五个悖论,即变法与法治、法律与立法、国家与社会、理想与国情以及普适性与地方性;具体请参阅苏力:《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193页。
苏力曾对中国在1978年以来的法学发展过程分成三个前后相继的学派,即政法学派、注释法学派以及社科法学派,并且预言,中国法学的未来必定是社科法学派的时代;请参阅苏力:《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25页。
郑永年就对中国的“美国化”现象提出强烈的批评,虽然针对市场经济(参阅郑永年:《中国没有第三条道路》,联合早报,2006年4月25日,言论版,
http://www.zaobao.com/special/forum/pages3/forum_zp060425.html);其实,将之作为中国法律“美国化”现象的评价同样适用。
苏力:《批评与自恋》,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详细论述请参阅蒋志如:《在中国法治路上?——读苏力之《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载苏力主编:《法律书评》第六辑。
刘宏毅:《“三字经”讲记》,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自序,第Ⅷ页。
这也是我阅读苏力在该书下一篇文章的大致题目,如果真的作为题目的话,则是“我们正在温柔地‘杀死’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