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懵懂的“懵”字,很多人在老师教过后就忘了,不仅不会读,写就更不会。如果我们稍加钻研,相信一定会牢牢记住。即,“懵”的边傍是竖心傍。竖心傍代表人的心。可见这个人有“心”,但为什么有心的人还懵懂不聪明呢?因为虽有心,但心长在傍边,即心长歪了。此人心长歪了,眼睛怎样呢?从“懵”子的右下部分可以看出此人有眼,即“目”( 目即代表眼睛),但是此人目(眼睛)的上面有“冖”所盖。“冖”表示房子,眼睛被房子盖住,肯定看不远。人只有心明眼亮才聪明。再加之上面还加盖了“四”层,盖了四层什么呢?——草(“艹”代表草)。可想,此人虽有“心”,但长歪了,虽有“目”,但被遮盖,且盖有四层之多,可见此人当然不聪明,他懵懵懂懂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此“懵”字就记牢了。
还如在学习“廖”字时,此字笔划比较多,对于初学者而言,难记难写。到不如自己动点脑子:一点一横左一甩(“广”字头出来了);拐个弯儿甩两甩,拐个弯儿甩两甩(两个“习”出来了);左一甩,右一甩(“人”字出来了);一甩一甩又一甩(“廖”字的最下半部分写完了)。“廖”字还可打成字迷:“一点一横长,一撇向西扬,习字对习字,人字胯下打三枪。”学生以此方法在上、放学途中照此吟唱,深信终生不会忘记“廖”字的读法和写法。
还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本来用的是“到”,王安石写完后认为“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到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后来许多谈炼字的文章,都以他为例。
记得有一次在出差途中,同车的一个朋友说有一对联的上联至今无人对出下联,上联是:“好女子何人可配?”
同车的另一人听后便在车上认真思考、琢磨,不到半小时,说出了下联:“明日月射身寸长!”此下联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考究、完美,但至少可将“明日月”来对上联的“好女子”。“好女子”中的“好”可拆成“女”和“子”,“女”和“子”是同类,只是性别不同而已。而 “明”则可拆成“日”和“月”,“日”和“月”也属同类,只是白天与晚上之分。上联的“何”可拆成“人”和“可”。而下联的“射”可拆成“身”和“寸”,无论是太阳,还是月亮,照射大地上的人,那人身不只有寸那样长吗?!所以用“射身寸长”来对上联的“何人可配”。
之所以在此提及这件事,只是说明不管何时,遇到任何难事,都不要轻易放弃,而应认真钻研。
传说郑板桥小时,有次跟着老师郊游,走过一座小桥时,发现桥下有具少女的尸体。老师即兴吟诗一首:
二八女多娇,
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水转,
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听了,不是对老师的诗盲目叫好,而是向老师提出不少问题:“老师,你认识这个少女吗?”“不认识。”“你知道她怎么落水的吗?”“不知道。”“我们不认识这个少女,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掉到桥下的,诗中怎么说她16岁?怎么认定她是被风吹下桥去的?什么时候看见‘三魂七魄’随着波涛打转呢?”
这首诗由于老师即兴而发,随口而出,没有认真考究,经郑板桥这一问,也感到诗句破绽百出,为考考学生,便说:“问得好,依你之见这首诗应该怎么改呢?”郑板桥认真思索了一番,说是不是这样改:
谁家女多娇?
何故落小桥?
青丝随水转,
粉脸泛波涛。
这一改,原诗的纰漏没有了,还基本上保持了原诗的面貌。
板桥的老师为自己能有这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好学生非常高兴。
3、自信法
自信法,所谓自信,即自己相信自己。人做任何事,首先要自己相信自己。许多优秀运动员、科学家的深刻体会是必须坚持自信。我们在现实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果自己能够战胜自己,即自已非常坚强自信,那事已成功一半。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两个8斤的瓶,各装8斤酒(两瓶均已装满),现有四人来喝,要求平均喝。规则是,不能用秤称,不能用尺量,不能用绳系,不能用比较法和估计法,只能使用一只能装3斤酒的空碗(碗被倒满即为3斤)。另外,四个人的嘴和肚子可以作为容器,但每人不能超过4斤。问怎样才能按要求喝出正确答案?(答案附后,见答题一)
对于此题,不会“倒”(喝)的人开始多次倒(喝)不出正确结果,往往出现“死胡同”。但只要有自信,努力坚持下去,多试几次,就一定能成功。一旦倒成功,自己则异常兴奋,甚至摩拳擦掌,拍大腿,蹦起来,叫起来,很有成就感,自信心就一定会进一步增强。往后遇到其他类似问题,都会回想起此事——只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会赢得成功。
再如,有这样一个算术题:三个5,一个1,用加减乘除的方法(不可平方开方),使答案等于24。要求每个数至少用一次,但又不能重复使用。(答案附后,见答题二)
此题看似简单,但很多没有做过的学生甚至大学生反复多次都算不出正确答案(即算不出来)。一旦算出来,颇有成就感,而且在往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往往能起到启示作用。另外,有时在茶余饭后,工作之余,朋友聚会或聊天时,将此题说出,让大家算算,既能调节活跃气氛,又能展示才华智慧,真是乐在其中,幸福无比。
4、联想法
联想法,是由此而想到另外。这里带有触景生情,触类傍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含义。通过联想其他,可以帮助自己找回记忆,解决眼前问题。
比如在学“夫”字时,可从“人”字想起,天下最有本事的莫过于“人”。管人的即控制人的,也就是在“人”字上加“一”即为“大”(人)。比“大”还大的即在“大”字顶上加“一”就是“天”。过去人们常说:“人定胜天”,这就说明天是很大的。冲破天的即为“夫”,故封建社会“丈夫”地位很高。这样以来,由“人”想到“大”,由“大”想到“天”,由“天”想到“夫”,知识面无意中扩大了。即便说“人”、“大”、“天”三字简单,至少此时又复习了一遍,温故而知新。
中国的汉字较为复杂,含义丰富。许多字词都有自己的本义,引申义,还有的有比喻义,以及一字多音多义,有的还有些特殊情况等等。
如在学“射”字时,可联想到“矮”字。老师可发挥开来讲(学生自己也可琢磨),“射”和“矮”二字的含义和读音可能是互错。何以见得?从此二字的本身可以看出,这两字都是会意字。“射”字应读ǎi(矮)。因为“射”字为左右结构,左边为身,右为寸,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只有一寸长,此人不是很矮么?!再说“矮”字,此字应读shè(射)。因为“矮”字也是左右结构,左边为“矢”,“矢”在古汉语中表示“箭”。有一成语叫“有的放矢”,意思是对着“靶子”(的)射“箭”(矢)。矮字的右边为“委”,“委”字在词典中是“曲折”的意思。委曲即为弯弯曲曲。可想,将“箭”(矢)放在(靠近)“委”(弯曲)的物体(弓)上,手一拉不就是“射”么?!可见此二字的读音和含义是互错。但是历史上曾经有人说过,谬论流传千遍便成为真理。过去既然错了,而且成为历史,也已被古今之人所接受,那么也就将错就错,永久地错下去罢了。之所以分析前面这些,目的是帮助我们牢固掌握“射”和“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