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的难题与对策

【作者简介】
褚宸舸(1977-),山西汾阳人,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讲师,双法学硕士,主要研究宪法学、法理学。课题成果:韩大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07BFX07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王哲:《西方政治法律学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
钱钟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意义演变——从晚清到<新青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9年第32期;金观涛、刘青峰:《从“群”到“社会”、“社会主义”----中国近代公共领域变迁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1年第35期;金观涛、刘青峰:《天理、公理和真理—中国文化“合理性论证”以及“正当性”标准思想史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1年第10期;金观涛、刘青峰:《从“经世”到“经济”——社会组织原则变化的思想研究》,《台大历史学报》,2003年第32期;金观涛、刘青峰:《从“格物致知”到“科学”、“生产力”──知识体系和文化关系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4年第46期;金观涛、刘青峰:《中国个人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形态初探》,《二十一世纪》,2004年第8期。其方法论的总结参见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
参见李贵连:《话说“权利”》,《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第1期;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俞江:《近代中国法学词语的形成与发展》,见《中西法律传统》(第一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程燎原:《清末的“法治”话语》,见《中西法律传统》(第二卷),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方维规:《东西洋考“自主之理——19世纪“议会”、“民主”“共和”等西方概念之中译、嬗变与使用》,《中外法学》2000年第3期。
参见《民权词义考论》《宪法的概念》《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等文,见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王人博:《桃李江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参见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第三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
初步的研究成果参见褚宸舸:《宪政”与“民主”的表达——以1940—1947中国社会政治运动为视域》,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参见陈平原:《学术视野中的“关键词”》(上、下),载《读书》2008年第4期、第5期。
参见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6页。
参见魏敦友:《当代中国学术的成长与中国法学的自主性》,http://weidunyou.fyfz.cn/(2008年5月1日最后访问)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