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的基础
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合宪性审查,以此限制修宪权,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2]虽然在Kesavananda Bharati案判决以后,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在印度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但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这一机制的建立并没有充分的论证基础,甚至可以说相关论证十分蹩脚。[3]因此,极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其中存在的争议。在印度的特殊背景下,如何理顺司法审查与宪法修正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印度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审查提供一个较具普遍性的理论基础,就成为印度宪法学上的重大课题。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审查的必要性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从逻辑和常识来看,宪法修正案是否会存在瑕疵,从而有必要接受审查。如果我们认为宪法修正是天然正确的,那么对其进行审查就没有必要。这个问题似乎易于解决,因为对宪法的修正至少有可能出现以下的两种瑕疵:
1.修宪程序的重大明显瑕疵
通常,对于宪法修正的程序的规定和要求要比对普通法律的修正程序更为严格。如果宪法的修正行为违反宪法上修正程序的强制性规定而有重大明显瑕疵,就不应该使其产生效力。
宪法修改中,当然可能存在违反程序的情形,从而对宪法修正案的合宪性进行审查就有必要。这种修宪程序中可能存在的重大明显瑕疵主要有两种情形:(1)违反宪法明文规定的程序。例如,某一政党在议会中占有修宪所需的法定人数时,只将宪法修正案分发本党党员而不通知其他党派党员,致使其他党派党员失去参与讨论与表决的机会。又如,宪法修正案不经总统签署而直接予以公布,等等。(2)违反议会内部议事程序。议会内部的议事程序中,有些同时极具实体性价值,如采用何种方式投票,反对党议员的发言权是否得到充分实现,是否进行了有关听证,等等。既然修宪有可能违反程序,对宪法修正案的审查就有必要。
2.修宪权的行使可能越权
印度宪法第368条对宪法修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那么,议会在进行宪法修改时,是否有可能超越宪法的授权呢?常识告诉我们,这是可能的。而且,在实践中,印度是修宪极为频繁的国家。在一些紧急状态下,甚至会有十几天内出台多个宪法修正案的情形。这令人怀疑议会在修宪时是否进行了慎重考虑。修宪权行使中可能发生的越权情形,是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审查的另一个必要性所在。
(二)审查的规范依据
常识告诉我们,宪法修正本身可能存在瑕疵,从而有必要审查。进一步的问题是:在实定法中,有没有授权最高法院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审查的规范依据。如果没有,就不可以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合宪性审查。对此问题,印度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但主张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审查的法官与学者,为这一审查机制找到了这样一些依据:
1.宪法是最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