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我国互联网舆论规制研究

  
  3.网络媒介价值倾斜

  
  由于网络的特殊性,使得网民能够对网络舆论具有选择性。网络经营者为了迎合公众的心理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放大这种心理需求),追求网络经济、“眼球效应”,总是在第一时间抛出“重型炸弹”的信息,以产生轰动效应,使得网络舆论的关注点过多停留在“网络热点”事件上。这些“网络热点”又常常集中于社会阴暗面、官员腐败案件、突发事件等问题的一些负面效应上。由于网络的信息传播的扁平化、互动性、多样性特点,使得这些偏激的言论甚至比正面的主流言论传播速度还快、波及面更广,使其价值发生倾斜。另外,偏好于满足于一些网民的庸俗化需求及低级趣味,变相的或直接的提供一些网络色情,最终导致网络舆论的价值发生变异。

  
  4.网络舆论“把关人”缺失

  
  传统媒体舆论单项传播的特性,使其能决定给大众看什么和不看什么,力求使舆论产生的前提和来源真实可靠,并利用时间差实施监控,成为“把关人”。而网络空间的互动性使媒体与大众成为平等交流者。网络在可接入的技术条件下向用户开放,网民总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因此,网络传媒由于缺少“把关人”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信息就显得繁杂无序,各类无从证实的信息、意见充斥网络,真伪难辨。同时网络具有隐匿性,使网民处在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之中,使其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宣泄成为其本能的选择。从而难以形成准确的网络舆论。

  
  三、我国网络舆论规制的现实途径

  
  网络舆论异化现状及其成因已如前述,这是我们对网络舆论提出规制的必要前提。从上述网络舆论异化现状来看,规制应是必然。但如何规制,既不扼杀网络舆论的传造性和活力,又有效防止网络舆论异化是我们要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网络舆论软性规制途径

  
  网络舆论产生的异化如何应对,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可以通过舆论导向、道德价值调控、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进行技术水平、管理措施调控加以解决。

  
  1.通过舆论导向、道德价值来正确有效地引导与建构论坛主题,宣扬社会主流价值。比如,对论坛主题的控制。一是在论坛内设立不同内容的主题讨论区,如西陆论坛的社会人文、文学歌赋、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中日论坛、读书论坛、健康论坛等,各主题讨论区内还分为子主题讨论区,以此来导向各论坛的具体讨论内容。二是在同一主题论坛中,根据阶段性的需要临时设立讨论话题。如强国论坛先后设置的揭批法轮功、抗议“两国论”、教育产业化等议题,将灵活性与倾向性融为一体。三是根据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邀请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等与网友网上直接交流,利用名人效应,既使论坛剧增人气,同时也引导了某议题的正确发展。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