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社会科学深度检视

  
  三、结论

  
  我们早已习惯了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问题,仿佛唯物主义就是一切。这并不是说,唯物主义就不好,而是说,我们为什么不以宽容的姿态、开放的心态去看一下唯心主义的理论呢?我们不能在对唯心主义还没有批判的基础之上就扬弃它,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换句话说,社会主义要发展,为什么就不能去借鉴资本主义的经验呢?我们的社会在大规模的开放,难道只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而不是思想领域的开放?笔者认为,相比较经济领域的开放,思想领域的开放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因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的构建,都需要能够站在理论巅峰的人的知识和智慧,“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老祖宗的话不能忘。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当中,为什么要如此强调思想开放以达到反思意识的启蒙呢?因为这里笔者有三个基本判断:第一、中国人文科学领域的研究是远远落后于西方世界的。第二、中国人文学科领域研究的滞后性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关联。第三、中国人文科学领域的学者,只有具备自我反思和批判意识,才能超脱于意识形态之上,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增量。我们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的认知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认知方式会作为一种传统保持下来,从而具有历史顽固性,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可是这种意识形态如此之强盛以至于使得中国学者的话语距离国际讲台越来越远了。造成一个局面就是中国学者研究的问题与理论不能有效的与国际接轨,中国学者研究的对象和问题,总是落后于国际社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并无所谓好与坏,但是,如果学术研究中不能区分清楚哪些是意识形态的因素,哪些是真理的因素,这最终会窒息学术研究的生命,那时,学术研究就就真正成为了闭门学问了。当下的问题恰恰在于中国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学者并未意识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究竟如何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和价值追求,而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身的巨大影响,使得学者无法超出自身,无从培养自我反思与批判的眼光,即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学者失去了自我,迷失了自我,自我得不到显现和张扬。笔者在这里只是通过一种世界观的解析,呈现一幅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中无法显现的世界图景。如果中国从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工作的学者能够体会到笔者在解析我们日常习以为常的观念之时,能够有所启发,就是对该文的最大褒奖。

【作者简介】
尹晓兵,在同济大学攻读外国哲学博士学位,方向为法哲学与政治哲学。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