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优先扶持大企业构建知识产权壁垒。企业“知识产权化生存”存在一个“漫过效应”,即知识产权会从高新技术行业,逐步覆盖到传统行业,逐步把食品、饮料、服装、皮革、塑料、家具、家政等传统行业改造为知识产权密集的行业。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巨人会陆续从高新技术行业、传统行业崛起,掌握行业话语权、定价权,压制恶性竞争,消除多地域产业重建,维护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保护全行业的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率先觉醒的地区会抢占先发优势,率先建立知识产权壁垒,淘汰全国、全球的竞争对手。
为此,广东一些地区提出实施振兴知识产权龙头企业的“三三战略”,要在三大产业,选择各行业的三大支柱型知识产权壁垒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全球龙头企业。广东地区的这个战略已经覆盖到看似技术含量极低的服装企业,因为二维码技术可以把服装改造成一个图书馆、电影院;OLED技术可以把服装改造成显示器、照明灯;聪明流体防弹技术可以把服装改造成防刺、防弹的软猬甲。为了控制未来服装产业,本地骨干企业就要抢先把研发和专利触角伸展到这些关键领域。这个战略还覆盖到该地建材行业,因为透明薄膜正在把普通玻璃变成高强度防弹装甲;纳米技术正在把金属油漆表面变成防火、防刮、记忆恢复涂层;光伏产业正在把高楼大厦的墙面和玻璃都变成发电厂。为了控制未来建材产业,本地骨干企业也要抢先把研发和专利触角伸展到这些关键领域。像广东一样率先觉醒的地区还有湖南、江苏、浙江。尤其江苏,政府在一些大型科技项目中不惜以数十亿资金入股,孵化本地高科技产业,吸引全球技术与知识产权向江苏汇集,逐步培养本地的知识产权巨人。从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未来中国大部分行业的知识产权巨人企业将率先在这些南方省份产生。
第三,优先培育有资格“长命百岁”的大型垄断企业。通过扩张,知识产权巨人企业必须尽快逃离“自由竞争”,成长为“长命百岁”的大型垄断企业。这是大型企业对员工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必然选择。不过,这个成长过程极为艰难。尤其我国各地区都倾力培育骨干企业,都在培育知识产权巨人。但是,全球化的方向则是仅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保留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大型企业。
这就要考验各地区政府和企业的智慧、手段、魄力与资源。例如,某沿海大省曾拥有国内第二大城市营销集团公司(国有企业),还拥有国内最大的农村连锁营销集团(私营企业)。由于地方政府缺乏战略眼光和胆魄,没有及时帮助该本地私营企业兼并该国有企业,导致该国有企业被来自南方的私营营销集团公司廉价并购。并购后,随着本地采购网络被大量取缔,本地雇员被大量裁减,该省产品丧失了进入全国市场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