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笔记之三:站在政治舞台的背后
杨文昭
【关键词】政治舞台;中华法系;意识形态
【全文】
四月十七日,大风。宜祭祀、出行、扫舍;忌动土、安葬。冲狗煞南。
昨晚接到电话,今天早上提前集合,去位于正宁县的周家乡核桃峪执勤,那里今天有一个1200万吨的煤矿奠基仪式要进行。当然,执勤的主要原因是来的领导很多。所谓执勤,就是将群众连同我们自己隔在奠基仪式的门外,让领导的归领导,群众的归群众,警察的归警察。因此我们也只能在眺望中想象里面的精彩盛况,同时倾听着旁边群众的抱怨之声。
这个世界居然如此经不起想象,以至于前一天晚上的猜测几乎没有偏差。唯一不同的就是四月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煞是耀眼。隔着马莲河眺望对面的陕西咸阳界,似乎比甘肃这边更为漂亮,我开始不由得嫉妒三秦大地: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啊!再看这边奠基仪式,虽然风很大,可是围观的群众依然很多,对上级要求的“现场秩序”产生了很大麻烦。我的工作就是拖着一只还没痊愈的手耐心地劝说群众:“今天的仪式只有一个多小时,在离这儿入口很远的川里面,你们可以翻山过去,但不能从这儿过去,即使你们从这儿过去了,等到不了现场仪式就结束了。文艺演出是没有的,今天早上进去的那辆车里拉的是女服务员,不是女演员,今天虽然风很大,但是服务员们穿得都是长裤,没有穿旗袍的。这与《同一首歌》是没有关系的,最后,请与现场保持一段距离”。说完这段话之后,我感觉自己真有搞推销的天分。当然群众不是那么好骗的,不过大家也都听出来了言外之意,那就是对于今天的活动来说,每个人最好都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活动经不起麻烦,所以也不需要可能产生麻烦的人参加。
九点过一些,车队经过之前我所站的位置驶向现场。无一例外的高级轿车搭配着纯黑色玻璃,多的让人目不暇接。中间有几辆大巴和中巴驶入,突然我与其中一辆大巴上的一个年轻人的目光对接了,可以看得出他是媒体方面的人,一定是来报道今天的盛况的,可是他会怎样报道呢?网站上和电视上又会怎样转播呢?仪式的细枝末节当然不会漏掉,但他或许会刻意的漏掉我,漏掉群众。因为我们不是今天的主角,他的工作是活动本身,包括来的领导,领导的讲话,仪式的步骤,以及最后的展望,而这几个要素构成的,是多么一幅和谐但在和谐背后却耐人寻味的图景!真正的事实被割裂了,站在这个社会和政治生活前台的,不是我们的人民大众,而是处于制度、权力和资本所建造的现代围城之内的精英们,这里的精英不排除“伪精英”的存在。而广大的群众,则成为了他们日常活动的观众,一种作为仰视者的观众。对于当地的民众来说,今天的仪式不单纯是一场盛况,更是一场生动的关于权力和资本的教育。在这场教育当中,警察和民众成为了“国家”舞台背后每个人都心照不宣的弱势群体。当赤裸裸的国家资本展示的时候,我们曾努力去营造的民生理念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瞬间开崩溃,这是否能说明:近世以来,以国家利益为本位的政治理念所主导的发展之路,本就是不分善恶的?我们如果需要一种稳固的制度来确保发展,就必须首先接受这种制度所带来的种种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