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风不良的环境进行科学教育,指望所有学生或大部分学生认真听课,短期内是不可能的。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都属于普通人,而不是“师圣”、“教仙”,老师可以心怀责任心和教育良知而不断努力,但指望这些普通的老师都像“思想的巨人”、“演讲的天才”吸引所有的听众,无疑是天真的幻想。当然,也不可能指望老师挨家挨户、求爷爷告奶奶那般,乞求不学习的学生学习听课,一是学生太多太多求不过来,二是正如前文所言,这样“劝学”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劝学”就是坚决夯实教师的专业理论基础,提升教学质量,以严肃的态度对待科学教育,[⑨]而不是呆若木鸡的照本宣科或者嘻皮笑脸的哗众取宠。总之,大学教育必须要有大学教育的模样,而不能随便变了脸、走了样、离了谱、跑了调、出了轨、越了界!要确保这些,就必须确保5%左右的人能听课!百人课堂里,五人听课就是老师的成功!
于是,本文开头提及的某甲,虽然上课只有五六个人听,但我还是称赞他是成功的,凭的就是这个理儿。说来也巧,元宵夜,和另一位做大学教师的朋友某乙通话聊天。其间也谈到大学教育,此君得意地说:“那些80后、90后学生可听话了,都喜欢听我神侃,嘴巴一闭一张,一节课过去了;嘴巴一闭不张,一学期过去了。”某乙不是思想的巨人,也不是演讲的天才,其所任职高校也属三流以下,学风一塌糊涂,要不是他天南海北的故事荟萃、哗众取宠,不可能吸引全体“可爱”学生专心听他“神侃”。于是,根据我的教育学研究,马上作出消极评价:“这就是你的不成功”。某乙被泼了这么一瓢冷水,不明所以,无奈地反问:“怎么能这么说呢?”我挺直腰杆,甩出了一句憋了很久的心里话:“大学课堂教学不是科普活动,大学教师也不是小品演员。小沈阳可以娱乐百姓大众,你却不能游戏教育人生。”
2009年2月14日早晨、上午于上海
——————
作者联系方式:
QQ号码:68190161
电子信箱:
tsageng@sina.com
法律博客:http://tsageng.fyfz.cn
【作者简介】
李绍章,笔名土生阿耿,上海政法学院民商法教研室教师。
【注释】 为表达上的便利,本文将上课不听课而睡觉的现象称为“眠听现象”。之所以如此称谓,与我的同事遇到的一则故事有关。一次,同事某丙上课看到有同学趴在课桌上睡觉,于是走下去将其中一个睡觉的叫醒,结果学生当场反驳:“我是边睡觉边听课,老师你别管我,快回到讲台讲你的课去吧。”我听后,当即想出了“眠听”一词。
当然,合格与否只能是相对而论,有激进批评者可能并不赞成这一结论。其实,尖锐地说,在大学校园里,照本宣科的不合格老师并非个别,在有些高校甚至说并不是少部分,学生严重不满,领导颇感头疼。
根据我的研究,这种情形是教师讨好学生的一种表现,属于师生关系的异化,详细论述参见李绍章:《师生关系的淡化、异化和恶化》,载法律博客、北大法律信息网、学术批评网等多家网站。
关于本人对哗众取宠的详细看法,参见李绍章:《论“哗众取宠”》,载法律博客等百家网站。
恕我直言,怕得罪学生的老师绝不是好老师。要做一名真正的老师,就应该有不怕得罪学生的骨气,而不是时刻去想怎么讨好学生。例如,学生做错了事,该批评就批评;学生考试该不及格就不及格,要勇于做“史上最牛关公”,参见李绍章:《史上最牛关公我来做》,载法律博客等百家网站;对学生干部中腐败行为该揭露就揭露、该评点就评点,参见李绍章:《治理腐败勿忘从“学生干部”下手》,载法律博客等百家网站。根本上说,得罪学生并非刻意与学生为敌,相反,那是对学生真正的深刻的爱。刻意去讨好学生,表面上学生会开心感激,但在本文作者看来,那才是对学生真正的无形的伤害。
这一观点我不是第一次提出,在我的法学课堂上,我多次当众宣讲这一开明观点。例如,在上学期我的“
物权法”课堂上,面对三个班计450人,我多次说过,确保5%的人听课就是老师的成功,但我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进入到5%。此后,陆续收到了20多名学生发来的匿名或者不匿名邮件,表示赞成我的这一观点。计算下来,这个比例恰好也在5%左右。在我内心深处,我明知这样的观点公开地表白于广大选课听众,会令绝大多数(至少95%)学生伤心的,甚至会产生误会,但为了捍卫理论的价值与科学的尊严,我不得不以“得罪”学生、牺牲个人积累下来的良好舆情评价为代价。其实,我私下与一些同事交流,大都赞成我的这一主张,只是碍于颜面,不好公开说在学生的脸上,但我却将此置之度外了,因为这种良苦用心只为满足对更多好学生的培养期待,至于能否得到理解,在所不问。
我执教五六年,从来不直接劝不学习的学生努力学习,因为我很清楚,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作为成年的大学生,这样的起码意识能力应该已经具备,根本无需老师再老生常谈、絮絮叨叨。反过来,整天以好心人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像小学教师对待五六岁的小孩那样,劝说学习的好处,有时候可能会引起不学习学生的反感。我的一做大学教师的朋友某丁,任教于上海某知名高校,一次劝学遭遇被劝者的辱骂,丁君看到某同学不爱学习,把他叫到办公室谈心,劝他以后好好学习,结果被这名同学“臭卷”一顿:“老师,你有病啊,我以为你叫我来说什么呢,我来读书是父母交的学费,学与不学与你无关,上好你的课吧,别管这么多。”说完甩门就走。丁君不爽,来电话与我诉说,我当即回应:“你这叫活该!”
据央视新闻频道2009年2月13日报道,2009年中国高校又新增9所。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本应严肃。但略观现在的大学,不少校园里静是些“娃娃文化”,大学校园变成了幼儿园。这样导致的危险结果就是:师生一起嘻皮笑脸,遇到严肃的理论就讨厌,遇到严肃的批评就抵触。不少教育者还将这种歪曲大学文化的现象冠之以“人性化”、“以人为本”云云,纯粹是教育盲人。其实,严肃不等于“板脸”,严肃更是一种态度和理念。说穿了,老师打着“没有必要”的旗号不敢在学生面前严肃,反而像哄娃娃一样讨好学生,正是师生关系的异化。参见李绍章:《师生关系的淡化、异化和恶化》,载法律博客、北大法律信息网、学术批评网等多家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