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五人听课就是老师的成功

  
  确实应该如此。越是在学风不良的环境,越不应该将科学理论课堂教学人为地蜕变为科普宣传活动,越应该自觉向学生传递科学思想与理论的崇高价值,越应该有“五人听课就是老师的成功”之颇具研究价值的教育学观点。时下,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扩招政策的持续推进,高等教育趋向普及,大学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在汹涌澎湃的高教大跃进背景下,大学应走大众教育之路。显然,这是对精英教育的回避。尽管说高校扩张之势仍不可挡,新设新立高校逐年增多,[⑧]高考入学率也不断攀升,大学生铺天盖地,以至于每次就业招聘都水泄不通,但这不足以成为否认精英教育的理由。一个朴素的道理是,大学教育本来就已经闸门泄开,再进行大众普及型培养,无异于使“牧羊式”教育继续蔓延,高等教育质量继续下降,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参差不齐,劣质产品充斥于人才市场。所以,越是扩招越应警惕教育平民化、大众化,越应注重对精英的培养。

  
  反对精英教育,还有一个重要认识因素就是对精英的误解。精英教育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国家领导人、诺贝尔奖得主和亿万巨豪。这并非精英教育的本意,也不应成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因为能否走上国家政坛、攀登科技高峰、跨入全球首富,并非高等教育直接输送,而是靠教育之外的其他助力,当然最主要的是个人的积极进取。从中国实际出发,说穿了就是从市场需求出发,培养出一批掌握高级专门知识和高尚道德品行的毕业生,这就是精英教育的任务。除此而外的更高层次要求,普遍说来似乎就是异想天开了。

  
  然而,即便如此界定精英教育,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和课堂是不合格的,无法真正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贡献其所主讲学科的力量。最典型的表现正如前文所说有两个,一是索然无味地照本宣科,使课堂教学百无聊赖,学生任凭教师在念书划书中将最宝贵的时间无情消磨;二是将魅力无穷的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毫无档次地替换为科普活动甚至小学生故事会,课堂教学尽管喝彩不断、笑声一片,但将这样的课堂搬进社区街道,邀请文盲、科盲、法盲来参与听讲,照样是欢声笑语、掌声雷动。因为这样的课堂其实是在娱乐大众,而不是科学教育。切合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大学教育任务的课堂,应是专业化传授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的课堂,即科学教育的课堂。

  
  但现实情况却是,科普娱乐的课堂听众最多,科学教育的课堂听者寥寥,照本宣科的课堂则几乎没人理睬。三类课堂在学生中的评价优劣顺序,自然也是与听众多少成正相关。科普娱乐的课堂不能说是失败的,因为对绝大多数甚至所有学生来说,参与这样的课堂不至于感到疲劳乏味,相反,生动的趣味性还有效刺激了无所事事学生沉寂的感官。可是我想,国家开设大学的初衷并非做科普宣传,也不是招收学生进来听老师念书划书,而是所谓“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恰恰需要科学教育,而不是科普娱乐,也不是照本宣科。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