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责任心上讲,业务合格的教师也有责任不合格的。职业激情淡化或者已经消磨的,对学生这种在科学与知识面前毫无兴致的现象视而不见,干脆也照本宣科了起来,那样不仅省力,而且效果和认真讲授没什么两样;职业激情尚存的,则努力琢磨如何提高更多学生的听课兴趣,以至有人也堕落至哗众取宠型,指望讲点花边故事烘托课堂气氛。但哗众取宠的能力并非人人都有,[④]于是不能或者无意哗众取宠的老师,只好陷入持续的无奈之中,久而久之就会麻木,只好认命了。
但本文作者向来不怕得罪学生,[⑤]可以公开大胆放言,在学风不良的环境下,大学专业教员只要能对5%的学生真正负起知识培育责任即可。[⑥]这一比例也基本上也是类似环境下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学习的学生的大致比例。粗略换算下来,在一个100人的课堂,能够保证5个人认真听课,这就是老师的成功。并且本文作者还认为,这一比例其实并不保守,算比较高的比例界定。因为从大学毕业生受人才市场的欢迎程度来看,百名毕业生中,也就是两三个至多四五个人的简历值得用人单位瞅上一眼。从本科毕业生考研的几率来说,百名毕业生中能考上五人,平均一个行政班级考上两三个的话,那肯定是属于高比例了。如果5%听课学生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照这个比例算下来,假如一所高校每年毕业生数量是3000人,那么其向社会输送的优秀毕业生(素质过硬、专业扎实、用人单位好评)就能达到150人,这个数字是非常了不起的,一般高校难以达致这一目标。所以,在一个学风不良的环境下,假如大学老师能够确保5%的学生能够真正成材,已经是相当沉重的负荷了。
只要在知识面前沉默的学生是多数,那么,老师完全没必要去担心这部分占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做到适当友情提醒,已经是尽职尽责了。因为对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来说,老师劝戒的越多,越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更何况造成这种顽固不化的现象,其成因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需要综合治理,单靠专业教员的“干劝”显然是徒劳的。因此,作为合格的大学老师,完全没必要向不学习的学生发出学习央求,那样做是对不学习学生的自由的亵渎,也是对教师尊严和教师队伍职业性质的污染和歪曲。[⑦]不学习的意志一旦形成,难以通过他人口舌而轻易改变,尤其是对那些有执拗、顽固、自我中心性格的学生,劝他们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无异于逼其跳入火坑。
当然,劝学是要讲究方法和艺术的,但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过去大学生少而精,因材施教兴许还有可能。现在大学生泛滥成灾,因材施教完全是空谈。在大课堂制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每个教师一学期教授的学生少则好几百,多则一两千,是很难做到个性化辅导的,即便将孔老圣人复活,也照样无济于事。所以,与其将有限的精力无效花在不学习的学生身上,还不如将其有效配置给少量的上进者、可造者。那些在知识和科学面前沉默的大多数,只能遵循优胜劣汰原理,自生自灭,没有谁会拯救,存活只有靠自己。更何况在社会越来越趋向功利的今天,当社会关系变的愈加复杂和利益交易充斥于各种市场之时,有些不学无术者,很可能在毕业之时照样谋求到满意的工作,暂时地补偿了一种相对虚荣心。这些学生仰仗其所谓“背景”、“关系”、“后台”,根本就不会把劝学的书呆子老师放在眼里,何必去庸人自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