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语境的分析“学生弑师案”

  
  首先,从经济上看,我国还是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级阶段,邓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决策仍然还在发挥着作用。因而,不可避免的贫富差距仍然存在,也许还会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富人家的孩子可以有时间有精力,最重要的是有钱去学习琴棋书画,提升所谓的素质;而穷人家的孩子呢?尤其是大山中的孩子,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将来怎样,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将来的命运!而对他们来说,改变命运的路也许只有一条--就是知识,就是翻过一座座的考试,用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我们穷人家的孩子也不比富人家的孩子差!用耀眼的成绩为自己换的一份好工作,进而类似于“一人成仙,鸡犬升天”似的带动全家人富裕,让父母摆脱年复一年的劳作,从此过上舒坦日子。对这些孩子来说,也许应试教育正事一扇通向光明的大门,若是取消应试教育,搞什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升学的时候,通过一段舞蹈、一曲独奏来评判,这也许使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他们没有多余的钱甚至时间去搞什么素质提升,他们能做的只是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拼命学好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用成绩证明自己。因而他们不会认同这种教育,在他们看来,学习更多的知识才是更可取得。当然我也不否认应试教育的确是扼杀了一部分学生的求学路,也许他们怀有别的特殊技艺却无法在求学路上一帆风顺,抑或是思维异于常人,天生不适合考试,但我相信,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对于一个真正尊重教育的人而言,教育不可能让他付出了而无任何收获!

  
  同时,若然给予各种升学考试注入太多的主观因素,如对各种舞蹈进行评委打分,对各种考试降低笔试所占的比例而提高面试所占的比例,在我国现阶段的人情社会中,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不公平。尽管我国城市地区已经逐步进入陌生人社会,但我们的农村仍是某种程度的熟人社会,甚至在城市的某些行业、某些部门、某些机构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定的“熟人网络”,这是与我国几千年乡土社会的存在分不开的,一种制度的建立需要漫长的磨合,一种制度的废除同样需要各种配应社会条件的更替,不可能短时间就消亡。因而,在这样一个熟人或半熟人社会中提倡国外陌生人社会中的某些制度,是不是忽视了语境问题,忽视了我们的社会条件、社会结构和形式等实践问题?

  
  再者,什么是人才?不就是掌握某种先进技术的人吗?当然,会唱歌、跳舞、绘画的也是人才。那么,我们为什么称某个人是人才?我们又是怎样区分人才和庸才的?相信答案就在嘴边--考试,就需要通过制定几项特别的评价标准,由几个专家按这些特别的评价标准给予认定,这不就是考试吗?而且对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的衡量,通常都是运用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不像我们的素质教育似的,要求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特别的技艺。对于一个常年在实验室搞科研的人而言,难道你能逼他学习一门专业外的技艺吗?你就是强迫他学会跳舞,有什么意义吗?我不是在诋毁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确是从考虑人的全面发展出发的,但是个人素质提升与否也应尊重个人意愿,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若是喜欢,自会学习作为消遣,若是不喜欢各种艺术而更喜欢学术,又何必非要强人所难呢?本来我们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又为何要追求一种名义上的完美而舍弃自己的老本行盲目追随别人的步伐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一个人道德的养成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的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家庭往往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怎么能奢求学校每周一节的思想品德课来重塑我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呢?让学生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诚然如此,可这是不是同样应以家庭教育为主?对于那些在家里养尊处优的“小公主”“小王子”们,每周的几节劳动课真的可以让他们舍弃陋习吗?事实却是,劳动课往往成了学生的娱乐课,他们可以接触更多他们本应接触而实际却并未接触到的事物,待他们尝够了新鲜之后,他们往往会表现的很懈怠,甚至用各种的手段予以逃避,各种手段的运用似乎又从另一方面恶化了他们的某种素养。而对于美术、音乐、舞蹈等素质课,学校更是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构建,进而美其名曰让每个学生都享受素质教育。其实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侵犯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是否接受,选择何种教育形式。而学校的老本行应该是以智力的培育为主,同时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