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校的学生要注意什么呢?作为“过来人”,我在此只提一个建议:寻找挑战你自己的机会。如果你自己感觉大学生涯还没有给你足够的挑战,那你得自己去找。这是因为只有挑战才能激发你的兴趣和热情,将自己的全部潜能发挥出来。“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学也是如此,我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有过深切的体会。刚入校的头一年,我也很努力,但状态一直不佳,因为所有的传统课程——力学、电磁学中学时都已初步学过了,甚至高等数学也自习过,所以没有任何新鲜感。老师上课多为照本宣科,令人昏昏欲睡。记得一开始我和班上的学习委员几乎每次上数学课都要相继打瞌睡,醒来后相视而笑。其实那些课程中都有不少自己没弄明白的地方,但由于内容似曾相识,结果反而不求甚解。这种情况直到第四学期才有改观,原因是我们开始上近代物理,接触了以前从来没有碰过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感觉新鲜极了、思维兴奋极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可以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不可思议的两大成就,它们和常识的格格不入使它们对思想产生了异常的魅力。这种新鲜感和好奇感强烈刺激着我的脑神经,促使我投入巨大的精力和热情,读了许多参考书——不仅限于物理,有的还涉及哲学,尽管当时未必能读懂。结果,我不但这两门课掌握得很好,而且新科学所带来的新思想极大锻炼了整体思维能力。到这个时候,我终于可以说是摸到学物理的“门道”了。
显然,我不是建议大家都去选一门量子力学或相对论。这种机会可以是多种类型的。参加对某个感兴趣问题的辩论赛、主动给一次讲演、对一本深奥难懂的书做一个读书报告、自愿提供法律援助等等,也许都可以算作一种激发自己的挑战。总之,你需要挑战你思维的极限。对于所有学生来说,新鲜的知识应该是一种挑战。当然,大学的任务就是提供这些东西,因而这种挑战应该是或迟或早不请自来的——就和物理系的学生迟早要接触量子论和相对论一样。但是我现在想起来,如果自己能早些“主动出击”该多好,因为这将使我提前进入一种振奋的状态。在我看来,现在的大学并非完全如此。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文科的挑战可能要比理科更小,因而天然地容易造成“混日子”。这也是为什么文科的学生尤其需要给自己寻找挑战。
当然,文科的挑战其实一点不比理科更小。对于社会科学——包括法学,大学的挑战主要是在于建立一种世界观。你必须对这个社会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看法,才会真正对社会问题发生兴趣,也才能真正理解社会科学的真谛。但是对于20岁上下的年轻人来说,这是最困难的。记得我在大学的时候,就很深切地感到自己的不成熟,感到没有一种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是的,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实践和经验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思想的成熟就和生理的成熟一样,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是为什么古希腊人认为你只有到50岁以后才适合学哲学。但对于任何不满足于就事论事的人来说,只有实践是不够的。读一读思想大师们的教诲,那怕只有一小段,也会使你受益非浅。我当时因为功课压得很紧,没有时间去探讨一些自己关心的终极问题,这也是我的思想比较“晚熟”的原因。对于一开始就有幸接触社会思想的学生,这也许是一个早些成熟的机会。无论如何,这注定是一个充满困惑的阶段。兴趣和理解是知识积累的动力,而知识的储备又是产生兴趣和理解的条件;在这个“鸡蛋”的悖论中,没有太多的规律可循。也许老师可以帮你,但你只有自己去尝试,才能冲破无知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