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贫穷是培养犯罪的最大基础”的重释

  

  贫困问题中,与机会丧失相联系的是“社会排斥”。近些年来,“社会排斥”成为社会科学界日益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关于社会排斥的概念如下:“由于贫困,在国家、市场、社会组织等施动者的作用下,个人、群体等受动者不能公平地享受到因该能够享受到的公民权益与国民待遇,导致他们能力削弱与机会丧失,进而处于边缘化困境的一种社会机制。”[11]从经济上的受剥夺到话语权的丧失,再到被排斥到正规的教育体系外,并接受着贫困亚文化。这是贫困家庭青少年的可能的命运,他们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对抗不公平的竞争,但有时及时是付出艰辛的努力,也无法改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消极的言论,而是对贫困和社会排斥的认真审视! 


  

  在社会排斥之下,同时也在贫困家庭文化影响下,青少年心理发展自始至终地受到腹面。“贫困家庭青少年常常表现出高水平的压抑孤独或者易怒,生命满足感也比较低,抑郁症状和反社会行为较高(Mcleod,1996),更多地出现学习障碍,并且更可能使用毒品甚至卷入犯罪活动中(Kolep,1995)。”[12]此外,父母的教育不当,以及亲子关系恶劣等因素,使得贫困家庭青少年更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 


  

  根据国内学者研究,贫困家庭青少年更容易失业或工作不稳定。[13]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他们的文化是边缘的文化,他们在更个方面被社会所排斥。 


  

  他们迷茫,他们彷徨,他们孤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 


  

  五 “犯罪与贫穷的联系”的结构过程分析 


  

  笔者在上文中,承认犯罪源于贫困,但绝不统一将犯罪简单地归为因于贫穷。贫穷只是犯罪的表因,其通过其他因素作用于个体犯罪。为了更清晰地阐明其联系机制,笔者借用了美国学者桑普森和劳布在《犯罪之形成》[14]中的结构过程分析模型。


  

  在上图中,贫困所引起的背景结构(如较低的经济水平、教育资源匮乏、恶劣的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是在时空下(如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过程,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交友活动过程等)才对个体成长产生影响。换句话说,结构不能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它必须在时空过程中发挥作用。即使再贫穷的家庭、文化水平低的父母、糟糕的社区环境,如果父母适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子女慎重选择身边的朋友以及和他们交往,那么背景结构因素(例如社区环境、教育资源匮乏、父母文化水平低)对子女的成长的影响会变小。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