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应《山东大学学报》傅永军教授的约请,本人给其主持了一个专栏:“民间法研究”。接着,三年前,应《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姚华主编的邀请,在该刊上,我也主持了“民间法·民族习惯法”专栏。如今,两个专栏分别坚持了四年和三年。在和上述两刊的合作中,对方都要求我每期写篇“主持人手记”,这既是两位主编对我的信任,但也无庸讳言,这也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平均每月一篇“手记”,尽管文字不多,但需要耗费很多心力。因为它既要站在读者立场说话,是读后感;又要站在读者之外,表达一点作者的看法。所以,每次的情形往往是编辑一边催稿,我一边再领略各位作者的稿件,撰写“主持人手记”。本书所收录的三十五篇“阅读心得”,其中有二十八篇属于“主持人手记”的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七篇“阅读心得”,也能反映我在此期间的阅读心境。在我看来,阅读至少有两种:一种是阅读书本,另一种是阅读实践。随着年龄的增长,往昔我对学术思想的关注,更多地转型到对制度及其实践的关注上。这一关注已持续多年,但至今仍在摸索中。也因此写了一些随笔,但考虑到内容的特点,我将安排在另一部随笔集中。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友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也就变得越来越方便。去年,我很想把和网友们的学术对话(留言)整理成册,并且已经委托学生做了部分整理。但至今仍无暇详细处理之。本书“书信往来”编所收入的七篇通信,既有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涉及网友们对我的批评。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我觉得都有一定趣味,特别对我是一种必要的鞭策。收录在这里,既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警示。
如前所述,本书内容皆曾在网上发表。印成铅字,无非是多一种流传和保存渠道。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这些文字,我对网络(博客)学术交流的看法:迄今为止,在不少人看来,流连于网络(博客)世界,乃是一个人不务正业的表现。这几年我的亲身实践表明:网络(博客)不但是一个能开发出新的交流方式的所在,而且也是一个意见交流、学术探讨、人才培养的好场所、好地方。尽管在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个别不愉快的现象,但只要运用得当,它可以事半功倍地提高交流效果、也增强培养人才的效果。因此,虽然不少友人、同事劝我不要把时间过多地浪费在网络(博客)上,但我依然我行我素,只要有条件,至少每天要用半个小时时间浏览、阅读友人们的博客文字,并回应网友们给我的留言。这不但让我获得了交流的快乐,也获得了思考的快乐。正是这些交流中的思考,让我即使身陷窘境中,也能笔耕不辍,勉力给友人们“交差”。所以,本书能结集出版,我自然要感谢网络(博客)提供的方便,感谢网友们的鼓励和鞭策!同时,也要感谢山东大学出版社于良春社长、尹凤桐编辑为本书出版所做出的努力;感谢我曾经指导的博士生、宁波大学李学兰副教授的初步编目和整理;感谢我现指导的硕士研究生郝振、刘祥超的仔细校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