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理论思潮和实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激进主义,一种是保守主义,一种是改良主义。激进主义主张完全破除旧的传统,颠覆原来的统治阶级,建立一个全新的统治阶级来主导国家;保守主义通常不思进取、抱残守缺,安于现状而反对任何变革;改良主义则希望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加入新的因素,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
在中国历史上,这三种思潮都曾经存在。古代的变法,就是一种改良主义,但鲜有成功的例子。秦国商鞅因变法而遭车裂,北宋王安石变法和明朝张居正的改革也终究没有挽救国家衰亡的命运,清末洋务运动同样没有使国家强大起来,统治集团对预备立宪毫无诚意,开明君主和知识分子主张的戊戌变法遭到血腥镇压。因此,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由于保守主义势力非常强大,改良主义很难成功,而社会进步便不得不依靠激进主义的革命,于是乃有一次次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革命。即使是在国民政府时期,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南北议和,但袁世凯最终仍然要复辟帝制、屠杀革命党人;虽然孙中山主张联共、扶助农工,但是蒋介石就是要替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效力,大肆破坏国共合作、屠杀共产党人。这逼迫共产党人不得不用革命来推翻其腐朽统治。因此,这就难怪改良主义在中国的恶名甚至超过保守主义。因为近代以来直至新中国成立的改良主义均宣告失败,被证明为幻想,甚至沦为保守主义,被认为贻误了革命时机和成果。
现在我国有学者曾经轻视和贬低农民起义和农民革命,认为他们缺乏民主协商精神,这委实缺乏历史的眼光。但是,我们确实也不能不承认,这种成王败寇、残酷斗争的悠久历史传统使中国人形成了习惯暴力斗争而不愿意妥协的国民性格,同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使国人普遍具有自我保全、罔顾他人的孤立封闭性格。秦国大将白起坑杀40万赵国战俘,这种对敌人的深刻仇恨使军人惟有誓死战斗或逃跑才能保全身家性命。而古代的复仇形式,也通常是斩草除根式的决绝斗争。因为无数次妥协的失败警醒了人们不能轻易妥协,而一旦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妥协,则惟有武力杀伐才能最终解决争议。因此,正是保守主义势力的无比强大才使人们最终优先选择激进主义的斗争方法,并拒绝改良主义。
所以,我们必须看到,正是因为社会现实的教训和传统思维习惯的影响,以至于在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后,这种斗争思维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仍然主导了部分领导人和群众的思想,主张以阶级斗争为纲、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经过20年的反复,直到1978年才终止了这一斗争思维惯性,开始提倡民主、法制和经济改革。从此以后的30年间,改良主义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没有武装斗争的30年和平时期奠定了中国如今的富强、民主和法治。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应当防止左和右的危险,就是指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危险。如今看来,他的认识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远见卓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