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由危害行为追溯犯罪故意

    [13]>犯意表明了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如果犯罪行为人为减轻所受刑罚而故意将杀人的行为辩称为故意伤害的行为,那么法律的天平在趋向犯罪的真实心理态度时则责无旁贷。从这个意义上说,由危害行为追溯犯罪故意则是给犯意的真实再现带来了一线生机。倘若在客观危害行为中找到了犯意的影子,也算是给被害人和犯罪行为人一个公平的交代。


【注释】作者简介:陈威,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王作富.刑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87,50.
向朝阳.中国刑法学教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陈明华.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133,132.
胡萨克著,谢望原等译.刑法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1):15高铭暄,张杰.关于我国刑法中“恐怖活动犯罪”定义的思考.法学杂志,2006(160):26.
鲁献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1):154.
黎宏.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不必重构.法学研究,2006(1).
陈明华.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9(1):554-555.
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17-18
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1):40.
周光权刑法各论讲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8):17.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