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解决影响和制约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生产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用好、用足政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区党委七届四次次全会对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科研成果集约生产提供了保障,为农牧民增收增加了渠道。农民可以通过土地出租、入股、“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土地转让给科研基地,基地可将土地统筹规划,形成产品集约化生产和“拳头”产品、特色产品的培育和推广,还可以农民招收到基地工作,使得农民既是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受益者,也是基地的员工和股东。这样既实现了基地无地的实际困难,也解决了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二是注重抓好具有高原特色产品的培育、推广工作。特色就是效益,特色就是买点,特色就是实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绿色”、“无公害”已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高原绿色”、“高原无公害”产品是市场上的奇缺产品。物以稀为贵,应紧紧抓住“贵”,在“稀”字上做足文章,把特色变成价值,让我们西藏的农副产品,走下高原,走进国际市场,摆上高档酒店、饭店的餐桌。内地的西瓜几角钱一公斤,西藏的西瓜就要买几元一公斤;内地的土豆几角钱一公斤,而西藏的土豆就得买几元一公斤,因为我们有高原特色,有高原品牌。
三是要瞄准国内、国际高端市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我们既要注意数量,更要注意质量。数量竞争是我们的弱势,因为我区的土壤总体上比较贫脊,加上气候等因素的制约,我们与内地比在数量上没有优势。我们的数量战略是能够满足给经销商长期供货的目标,不能因为数量不足,使得经销商对我们的供货能力产生质疑。但提高我们核心竞争力的是质量,是特色,把我们产品的质量做好,把特色彰显,瞄准高端市场,以小市场也能做大文章的气魄,抓住高端市场不放松,以最小的投入,以较小的数量,获得丰厚的收益。
四是做好产品的推广和农牧民的培训工作,让科技成果惠及到全体人民。80%的农牧民是我们推广农牧业科技的基础,也是我区农牧业产业化的基础。要把科技推广到千家万户,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壤性质,发展不同特色产品,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经济效益良好的特色产品。争取达到“乡乡有特色产品,县县有特色基地”,让特色产品产生强大幅射效应,带农牧民共同致富。农牧民是推广农业科技的生力军,要把加大对农牧民的培训纳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容,至少在一个村培养几个科技明白人,以带动更多的农牧民学科技、用科技,使研究所的科研项目推广有市场,发展有支撑,转化有基础,效益有保障。真正实现研究所效益和农牧民增收“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