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土地法的发展与伦理观的嬗变

  

  土地法制发展对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大多数国家自然资源法律制度,有关的宪政制度及民法物权制度,甚至有关的政治制度历史变迁的轨迹,制度创新的进度都是以土地法的历史变迁与制度创新为启动或标志。”[31]通过纵览人类土地法制演进的轨迹可发现,人类伦理观念演进的推动在其中贡献巨大。分析蕴含于土地法制演进背后的伦理动因,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土地法变迁规律的认识。


【注释】作者简介:屈振辉,男,1977年11月生,河南信阳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法学讲师(助理研究员)、经济师,湖南省法学会会员。

威廉.配第.赋税论.配弟经济著作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6.
艾伦.沃森.民法法系的演变及形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20.
岳琛.中国土地制度史.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2.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7-28、358、183.
赵炜.土地私有合法化进程中的中央集权政体的确立.晋阳学刊,2005.(5):70.
刘光远、王志彬.新编土地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2..
王昉.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与传统中国社会农村地权关系.理论前沿,2008.(15):20.
赵万一.民法的伦理分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15.
肖国兴、肖乾刚.自然资源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177、183、172、173、172.
罗能生.产权伦理学论纲.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6):22.
杨鹤皋.中国法律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54.
纪坡民.产权与法.北京:三联书店,2001.13.
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5-6.
曹刚.伦理学视阈中的《物权法.道德与文明,2007.(4):35.
卓泽渊.法的价值总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85.
李昌麟.经济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41.
彭春凝.论经济法的伦理基础.李昌麟.经济法论坛(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45.
卢风、肖巍.应用伦理学导论.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121.
屈振辉.人性与法域的断想.伦理学研究,2008.(3):15.
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5.
陈美球、刘桃菊、周丙娟、吴萍.试论土地伦理及其实践途径.中州学刊,2006.(5):156.
曹明德.法律生态化趋势初探.现代法学,2002.(2):1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余潇枫、张彦.21世纪伦理学新走向—类伦理学.社会科学战线,2005.(5):40.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