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政治与伟人心性
田飞龙
【全文】
引言
毛泽东,一个屹立在二十世纪的伟人,一个以其思想和行动对中国命运产生深刻影响的伟人,其内涵太过丰富,以至于研究者任意选择一个角度都可以获得相当的资源和成功,并帮助人们认识其一个个侧面。毛泽东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学、诗歌等,其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大地,而思想的触角延伸至更加广阔的中国社会。我无意于对毛泽东作全景式的回顾,因为那样做无疑是肤浅的,我只从毛泽东的知识分子属性及其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的角度透视伟人的一个侧面,并藉此说明毛泽东的知识分子命运的悲剧性色彩及正常的知识分子心态对于知识分子的极端重要性。
一、 毛泽东是知识分子中的特殊分子
也许在正式分析之前,对毛泽东作这样一种划分是必要的,即1949年以前的毛泽东是融入知识分子群体的,1949年以后的毛泽东的知识分子属性逐渐消退并逐渐地退出了知识分子群体。如果有人列出这样的一长串的评价给毛泽东: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诗人,我想不会有多少人作出反对。考察毛泽东的一生,我们能够清晰地理出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进行知识生产的轨迹——在不同时期,他写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井冈山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论民主联合政府》及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令人称奇的诗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在坚持思想理论原则的同时又能够广泛地与同时代的先锋知识分子进行交流,不断汲取新的营养,逐步丰富和完善了其独立的思想体系。五四时期,由于受各种思潮的影响,毛泽东当时的思想是复杂的,他自称为“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大杂烩”,并且受到胡适的改良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很深。但社会改良的实践一次次被社会过分浓重的顽固和黑暗所否定,使得作为知识分子的毛泽东开始重新思考,并进而抛弃了改良的理想,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因其对知识的尊重、其思想的深刻及著述的丰富,当然地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大杰出人物。
但毛泽东同时又是特殊的。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的知识生产和思想贡献带有很重的实用主义色彩,有很强的社会功利性,其知识生产的基本导向是用主义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于是,知识沦为工具,知识必须为工农兵服务,知识渐失其自身的个性。这从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过分强调所谓的“意义指向”以及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要求的文艺必须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必须为工农兵服务中可以看出。知识的生产逐渐失去了独立的个性,而日益依附于异质的革命斗争及意识形态。这种变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发展很快,从而使得毛泽东理解的知识生产的特殊性日益具有一般性,在扼住中国知识分子喉咙的同时也阻滞了自身的知识生产和思想贡献。人们往往慨叹于建国后知识生产个性化及言论自由的失落,殊不知毛泽东自己主持的知识生产导向也深深伤害了他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知识生产和思想贡献。所以,那一时期知识分子的悲剧应包括毛泽东,只不过即使在悲剧中,毛泽东仍然是无比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