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两岸社会模式趋同之原因、可行性及途径构想
(一)台湾社会形态现状的形成
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为了站稳脚跟,继续其与共产党的竞争并谋求“光复大陆”,在台湾进行了一些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70年代初,其在发现光复无望、自己处于全面劣势这一情况之后,面对两岸发展的大趋势,国民党当局有计划地顺应岛内政治生态的变化,推行所谓“政治民主化转型”,强化两岸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成为其争取西方国家支持、用以对抗大陆的筹码,企图以建立当代国际社会流行的西方式民主政治制度来抢占两岸政治较量中的“道德”制高点与政治“合法性”制高点。[4]但是这一过程中台湾的“
宪法”始终坚持“代表全中国”,并没有多少改变。直至李登辉上台以后,自1991年至2005年,台湾进行了七次“修宪”,台湾地区的“
宪法”开始适应其“政权”的本土化,放弃了“代表全中国”的诉求。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台湾社会的“民主法治”开始被台独势力所利用,成为“以民主拒统”的砝码,经过十几年的沿革,最终形成了台湾社会现今的状态。
(二)追求两岸社会模式趋同的原因
无论台湾的民主法治现状因何而来又将去往何方,大陆与其在民主法治水平上的差距都已经成为处理两岸一统问题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正是长期以来社会发展道路上的差异导致两岸在价值观上的不认同,又加之政治军事对峙所带来的隔阂,两岸之间的互动和了解始终不多,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横亘在两岸人民之间的鸿沟的产生,但是,维系两岸人民情感的文化因素并没有割断。
两岸走向一统的过程实质上是族群融合的过程。族群的融合本质上讲就是族群区域文化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政权一统,那样的一统即便实现了也是难以稳定持久的。在民族的背后隐藏着人类的一种归属感,即一些人认为“我们”是一体的,而同时与另外一些人相区别,这便是一种在“我们”与“他们”中间进行区分,从而形成一种“认同感”的过程。这种“认同”可以是基于种族的、职业的、文化的,但是现代最重要的“认同”是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尤其是对于民族国家政权的“认同”。[5]两岸走向一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逐渐“认同”的过程,现今横亘在两岸之间的不只是“中华民国”存废与否、国共合作与否及如何合作、经济差异问题,更是身藏其后的社会政治模式以及该模式下的价值观问题。只有生活在“趋同”甚至是相同社会模式下的人民,其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社会文化元素才有可能达致“认同”。要实现两岸的一统,我们就必须逐渐的达致这一“认同”。这种“认同”过程并非是哪一方的单方面改变,而是相互之间在共同文化和传统之下的了解、妥协、共进,最后实现社会政治模式的和谐。具体来说,面对两岸社会发展现状,要实现社会政治模式的和谐,就是要构建具有趋同性的民主法治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