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谋轻议”与“重议轻谋”

“重谋轻议”与“重议轻谋”


卜安淳


【全文】
  古代中国的诸子百家之中,兵家最重视“谋”,重谋划,重计策,重韬略。这当然是出于从事战争的需要,是出于战争中克敌制胜的必需。君王特别重视“谋”。法家学说是为君王出谋画策的学说,其所强调的法术势之中,术主要强调君王之谋。君王重谋,因而特别重视任用谋士谋臣,这是出于政治斗争取胜的需要。尤其是在政治斗争险恶之时,政治领袖最看重的就是密谋。君王间谋夺政权或大臣间争权夺利,计谋最是取胜的法宝。
  谋的重要曾经体现于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谋权谋国谋天下,谋生谋利谋名誉,个人家庭民族国家,只要有点欲念志向企图愿望又想要实现的,就会想到谋,就需要谋划、谋略,就需要心谋、计谋,甚至还需要共谋、众谋。每一个欲求正常的人都看重谋,每个智力正常的人都能够谋。但谋划有优劣,谋略有高低。计谋水平不仅与人的智力水平有关,而且与计谋技术有关。所以谋略也成为学问,且成为特别高深的学问。“谋略学”虽今日才时髦起来,谋略成为学问却已有数千年历史。鬼谷先生当年课徒,授谋国、谋战、谋权、谋名、谋生之学,其学有所得的弟子都有所成就。
  在南阳耕读的诸葛亮,之所以可自比管仲、乐毅,就是因为他善谋,谋略方面学问高深。君王或权势者一旦发现这种谋略学问高深的人,一般都会重用。乏谋的刘备如此,善谋的曹操亦如此。即便君臣志向不同,君王也会极力将谋士豢养在自己身边(如曹操之豢养徐庶),实在不行,宁愿杀了谋士也不愿其为政治对手效力。谋士之特别重要,国家分裂军阀割据争战不已之时最为显著。春秋战国之兵家人物、纵横家人物,三国时之曹刘孙等各方的谋士,隋末唐王麾下、元末明王麾下的众多谋士,都不仅是君王争夺政权的重臣,往往还成为君王立国后的重臣。但战时的谋士成为立国后的权臣,鲜有不专权的。这就是因为他们特别善于计谋。
  争战之中必须重谋,和平时世却需要重议。但依赖谋略取胜的君臣习惯于谋而不习惯于议,这虽属人生常情,却往往造成国家的悲剧、社会的悲剧。谋而不议,重谋轻议,会使结束了军事战争的社会转入政治斗争。假如政治斗争之中进一步重视谋士谋臣,进一步重视计谋策略,政治斗争会愈来愈激烈,甚至出现政治动乱。
  习惯于谋而不习惯于议,即便重视起议也会不知何为议,不知如何议,甚至以谋为议。
  议应该是公议。公议需要一定的形式,需要一定的程序,一般是由民众的代表会聚而议,简称会议。会议的实质在议,会只是形式,只是程序化的议的方式。会议可先定议题,甚至先定议案,但会议的内容,特别是会议的成案,会议的决策,都必须在会议中确定。会议的目的就在于议定内容,这是会议的本质所在。美国制宪会议开了三个月,就是因为美利坚该怎样建,美利坚宪法该定些什么内容,各项具体内容都是在会议中逐项确定的。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