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桃园三结义的法理解释

  第三种观点的具体含义是:1.条件(或称假定)是指法律规范中指出适用法律规范的条件或情况的部分,它指明该法律规范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适用。2.行为模式(或称为处理或指示)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规则部分,即法律规范中指明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部分。3.后果(或称为制裁)是指法律规范中规定的、人们在作出符合或者违反规范行为时,会带来什么法律后果的部分。它说明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人们如果不遵守某一条法律规范,将会引起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三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如果处于“假定”设定的条件下,则应当按照“处理”中规定的处理方式去做,否则就要受到“制裁”中规定的制裁方式的处罚。
  条件、行为模式和后果是法律规范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构成法律规范。因为任何法律规范都是为了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而制定的,所以不能缺少条件部分。由于一切规范都是用来调整一定社会关系中人们行为的,必须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所以模式是法律规范的核心要素,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法律规范区别于一般社会规范的主要特点是,它具有国家强制性,只有对人们的合法行为加以赞许、保护或奖励,对人们的违法行为进行制裁,才能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在实际生活中发挥规范性作用。否则,法律就会失去规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因而后果部分也是法律规范必不可少的。
  然后,我们来看桃园三结义中这段誓言与标准的法理逻辑结构的吻合。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属于法律规范中的条件部分,他指出了这段誓言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适用,我们可以看出来,适用的主要条件就是“结为兄弟”,如果不是结为兄弟,下面的规则就不适用于三者关系的处理。
  然后,我们看这段誓言作为规范的行为模式部分,“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算是三个人的结为兄弟之后的行为准则,主要的话语就在于“同心协力,就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是他们这样行为的目标,也属于行为模式的内容,“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是对上面“同心协力,就困扶危”的情感性附加性强调。也算是行为模式的很重要的内容。就同心协力而言,三个人基本上是一辈子饯行了这样的诺言,在每一个的关键时候,关羽和张飞都在“同心”的驱使下起到了“协力”的作用。
  表明三个人同心协力的最典型的事情就是“三英战斗吕布”的故事,三国演义里面是这样描写的:“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三个那里肯舍,拍马赶来。八路军兵,喊声大震,一齐掩杀。吕布军马望关上奔走;玄德、关、张随后赶来。”
  我们仔细看这段描述就可以看出来,刘关张三个人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看到自己的兄弟招架不住了就会马上去帮忙,其他的将领之所以没有战胜吕布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这种互帮互助的动力。三个人生怕自己的兄弟受到伤害才会演出三个人一起上阵的经典情形。这就和我们的俗话说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说出来的是一个道理。如果不是三个人心很齐,他们不会配合的这么好,如果不是三个人把对方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捆绑在一起,他们在战斗吕布的时候不可能把力量使到恰到好处,从而战胜吕布。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