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语言作为思想交流工具与认识载体的局限性与主体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语言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有关语言的本质或作用在学术界还有很多的争论,但是语言作为思想交流的工具与认识的载体这一点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在人类的思想交流的工具库中,语言占据了一个无法被取代的地位,但是,语言作为思想交流的工具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同样,语言作为认识的载体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语言并不能完全、准确的表达语言使用者的思想与认识。从量的方面上来说,语言不能完全表达语言使用者的思想与认识。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的某种想法或认识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在作为思想交流工具与认识载体在量的方面的局限性。从质的方面来讲,语言不能精细、准确的表达语言使用者的思想与认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语言在质与量方面局限性的集中体现。
二是以语言表现出来的思想或认识,并不能完全、准确的被理解与获悉。这与上面的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是两者的角度不同而已。前者是在语言的输出的意义上说的,在此情况下,语言本身并不是认识或理解的对象;后者是在语言的输入的意义上说的,在该情形下,语言本身是认识或理解的对象。
以上两种情况是在同一语言的条件下说的,如果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与认识,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在此条件下,语言还有翻译的局限性。翻译的局限性是指不同语言之间并不存在完全、准确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在一种语言(被翻译的语言)存在的词汇并不能被另一种语言(翻译的语言)所完全、准确的翻译;反之,同样成立。如汉语中的“婶婶”、“伯母”、“舅母”、“姨母”、“姑母”等词语在英语中并不区分,都用”aunt”来表示。这就使得不同语言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变得不可能。
所以,由上述四点认识有限性的论述可知,主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而不是具有终极性的真理。
结语 主体理性有限性的意义
主体理性有限性的意义有二:一是破除主体无限理性的神话及其危害;二是在主体有限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更好的认识客体与改造客体。
曾几何时,我们将主体神化,认为主体的理性是无限的,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及“两个凡是”等为我们认识客体与改造客体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现在无限理性还在危害我们,对此,我们要树立有限理性的大旗,与无限理性进行斗争。
有限理性不等于没有理性或理性虚无。后现代主义及不可知论的局限在于过分夸大了理性的有限性而导致理性的虚无。主体的理性不是无所作为的,只是应该明了其理性作用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与数量范围。所有的科学都是在探讨或研究主体理性作用的时间范围、空间范围与数量范围。
本文的论述可能还不很充分、周详,希望大方之家不啬批评、指正。
【注释】作者简介:岳金禄(1980-),男,湖南省邵东县人,西北政法大学2007届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第1版。本文以下的论述中引用《现代汉语词典》若未注明版本,就是指该版本)第6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