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挑战科学的自明——记F. A. Hayek《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

  感觉质性的产生可归结为这样一种生理或神经过程:首先,外物刺激我们的感官,然后引起神经脉冲,神经脉冲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并可能引起其他神经效应,同时这种效应可能“显现”为某种感觉的质性。这样产生的感觉质性与外物刺激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因为感觉质性是由相应神经脉冲在整个神经系统中的位置决定的。即使外物刺激的物理性质相同,只要它们产生的神经脉冲的位置不同,那么它们就可能引起不同的神经效应,进而显现出不同的感觉质性。此外,这种位置是以神经脉冲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定义的,也就是说,决定感觉质性的是相应神经脉冲与其他脉冲之间的相互关系。[6]
  那么,神经脉冲的相互关系是如何来界定的呢?或者说神经系统是如何对神经脉冲进行分类的呢?在此,哈耶克教授引入了前感觉经验,(也就是感觉经验之前的经验),前述机制得以形成——神经系统的分类以及感觉质性的演化成形——需要依赖于前感觉经验,后者起到了判断标准的作用。随着人经历的不断积累,前感觉经验不断增加,便形成了一种准恒定结构,哈耶克教授将其称为地图。地图有似于规则,个人心智秩序的形成依凭于地图对神经脉冲的选择。如果说地图记载着个人的经验,那么模式这一概念则是哈耶克教授用来意指个人在当下环境中“某一(或几)类外部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受到地图所意味着的可能性的限制。地图、模式以及神经脉冲并非僵死的固定程式,它们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呈现出来的动态过程即是关联过程
  如果说“地图”代表着人们过去的人生经历,“模式”代表着其对当下环境的再现,而关联过程代表着未来的话,那么哈耶克实际上就是把过去、当下(或现在)和未来这三个维度同时串联了起来。而决定任一事件或脉冲所具有的功能性意义的,同时包括代表过去或历史的“地图”,代表当下或现在的“模式”,和代表未来的关联过程。[7]
  我们用大段篇幅来探讨个人心智的分类机制,实际上是为整个文本的讨论奠定一个作为意义判准的基础(对于整个文本而言,可以把它比附为前述意义上的地图)。而对于这一部分来说,我们可以了解到自然科学意图修正的我们感觉质性提供给我们的日常分类体系是什么意思。结合前文关于物理秩序与心智秩序的区分,我们可以想象,自然科学的工作似乎是在探究物理秩序(或者说是外部世界之中物质之间的关系)。“它不断证明‘事实’不同于‘表象’”它“打破并取代我们的感觉质性所呈现的分类体系……它以这样的认识为起点:在我们看来相同的东西,并不总是以相同的方式运动;在我们看来不相同的东西,有时在所有其他方面都以相同的方式运动。它……用新的分类代替我们感官提供的事物分类,它不时把看上去相同的东西,而是把被证明在相同环境下以相同方式运动的东西,归为一类”而对这种事物进行分析,“唯一恰当的语言就是数学语言”[8]。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