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繁荣发展中的中国民法学(下)

  参见徐志军、张传伟:《欺诈的界分》,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4期,第93 - 101页。 
  参见薛军:《利他合同的基本理论问题》,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116 - 126页。 
  参见张谷:《论保证合同期间——以〈担保法〉第25条和第26条的为中心》,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参见崔建远:《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定性与定位》,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6期,第32~43页。 
  卢谌、杜景林:《自始不能责任的学理建构》,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31页。 
  参见王跃龙:《解约可得利益赔偿之辩》,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5期,第151 - 158页。 
  关于侵权法较为集中的讨论参见《法律适用》2006年第10期“特别策划:侵权责任法相关问题研究”,第2 - 16页。 
  参见张民安:《侵权法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2期,第94 - 100页。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的法典化程度研究》,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第105页。 
  参见前引张新宝文,第116页。 
  参见前引 张新宝文,第119页以下。 
  参见徐爱国:《侵权法的历史散论》,载《法学》2006年第1期,第137 - 147页。 
  参见廖焕国:《注意义务与大陆法系侵权法的嬗变———以注意义务功能为视点》,载《法学》2006 年第6期,第28 - 33 页以及第93页。 
  参见张民安:《人的安全保障义务理论研究———兼评〈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载《中外法学》2006年第6期,第669 - 693页。 
  参见朱广新:《论纯粹经济上损失的规范模式——我国侵权行为法对纯经济上损失的规范样式》,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第111 - 117页。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