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繁荣发展中的中国民法学(上)

  关于人格、权力能力与民事主体三个概念的一些看法,参见付翠英:《人格·权利能力·民事主体辨析——我国民法典的选择》,载《法学》2006年第8期,第71 - 79页。 
  参见赵万一:《我国民事主体结构的重构》,载《法学家》2006年第2期,第86 - 92页。 
  参见金可可:《论支配权的概念——以德国民法学为背景》,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第68页以下。 
  参见金可可:《私法体系中的债权物权区分说——萨维尼的理论贡献》,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139 - 151页。 
  参见徐国栋:《从身份到理性——现代民法中的行为能力制度严格考》,载《法律科学》第4期,第64 - 73页。 
  参见马骏驹:《人与人格分离技术的形成、发展与变迁》,载《现代法学》200 6年第4期,第44 - 53页。 
  参见前引徐国栋文,第73页;徐国栋:《民法私法学说还能维持多久——行为经济学对时下民法学的潜在影响》,载《法学》2006年第6期,第3 - 17页。 
  参见薛军:《法律行为理论:影响民法典立法模式的重要因素》,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第40 - 45页。 
  参见朱广新:《意思表示错误之撤销与相对人的信赖保护》,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4期,第116 - 122页。 
  参见王利明:《试论人格权的新发展》,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第16 - 28页。 
  参见关今华:《“人格权单独设编”的论争与“人身保护法单独成编”的立法构想》,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第81 - 88页。 
  参见曹险峰:《论人格权的法定化——人格权法独立成编之前提性论证》,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67 - 74页。 
  参见马俊驹、曹治国:《人权视野中的人格权》,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5期,第51 - 56页。 
  参见蓝蓝:《人格与财产二元权利体系面临的困境与突破》,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3期,第48 - 55页。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