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办的“民法学与宪法学学术对话”是民法学者与其他学科学者加强学术交流的重要活动,会议内容参见《民法学与宪法学学术对话纪要》,载《法学》2006年第6期,第118 - 128页。 参见王轶:《对中国民法学学术路向的初步思考——过分侧重制度性研究的缺陷及其克服》,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期,第87 - 97页。 参见易军:《个人主义方法论与私法》,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1期,第89 - 103页。 参见申卫星:《中国民法典的品性》,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81页。 参见郑永流:《法律判断大小前提的建构及其方法》,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5页。 参见前引,第6页以下。 参见前引,第7页以下。 参见尹田:《论中国民法的法典化》,载《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2期,第60 - 66页。 参见谢哲胜:《论民法法典化模式的选择》,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第32 - 39页。 参见余能斌、程淑娟:《我国“民商合一”立法借鉴的新选择——由〈俄罗斯民法典〉引起的思考》,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1期,第36- 46页。 参见谢新胜:《民法典冲突法与实体法关系三题》,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6期,第70 - 75页。 参见许中缘:《论民法典与民事单行法律的关系——兼评我国物权法草案》,载《法学》2006年第2期,第75 - 81页。 参见王利明:《试论人格权的新发展》,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第16 - 28页。 参见张民安:《侵权法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的地位》,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2期,第94 - 100页。 参见薛军:《人的保护:中国民法典编撰的价值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117 - 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