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新类型侵权行为系列(四)

  侵害意志自由权的侵权行为的主要表现,就是诈欺和胁迫。诈欺是故意以使他人陷入错误为目的的行为;胁迫是故意以不当的目的和手段预告凶险而使人产生恐怖的行为。在历史上,欧洲萨克逊民法确认诈欺行为为侵权行为,法国民法、瑞士民法以及德国现行法,也都认为诈欺行为为侵权行为。我国台湾民法在解释上,也认为诈欺与胁迫是侵害自由权的侵权行为。我们认为,诈欺和胁迫,均妨碍、干涉、限制自然人正当的思维,致使其陷入错误的观念,属于侵害意志自由权的违法行为。前述案件,杨某及其父母的思维自由,由于行为人的诈欺电报而受到愚弄,使其陷入自己的儿子身负重伤的错误认识之中,精神利益、财产利益都受到了损害,构成侵权行为。学者认为,诈欺是故意以使人陷于错误为目的,诈欺的成立,须诈欺人有虚构事实的行为。诈欺行为人故意侵害他人的观念纯正,因此,行为人只须有使被诈欺人陷于错误的故意,即可构成。胁迫是故意以不当的目的或手段,预告祸害,使人心生恐怖。这两种行为所侵害的,都是受害人的精神自由即意志自由。
  另一种侵害意志自由的侵权行为,是虚伪报告及恶意推荐。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因劝告、通知、介绍等所发生损害,不能认为是侵害自由权的违法行为。但是,如果行为人故意使他人陷入错误而进行虚伪报告或恶意推荐,则是对意志自由权的侵害,为侵权行为。
  侵害意志自由的侵权行为,一般是由作为的方式构成,就是行为人实施积极的行为,干扰或者影响受害人的自由意志,使其不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行为,做出不属于自己自主思维所确定的决定。
  侵害意志自由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应当具有故意的要件。这一点,侵害意志自由的侵权行为与侵害身体自由的侵权行为不同。侵害身体自由的侵权责任的构成,行为人故意或者过失都构成侵权责任构成的主观要件,但是侵害意志自由权的侵权责任只能由故意构成。因此,构成侵害意志自由的侵权责任,行为人必须是恶意进行诈欺、胁迫、虚伪报告或者恶意推荐,因而造成了受害人的自主意志、自主思维的破坏,不能自主地做出决定。如果仅仅存在过失,不可能侵害意志自由。
  构成侵害意志自由的侵权责任,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主要的责任方式是损害赔偿,包括对造成的财产损失进行赔偿和对造成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在杨某的案件中,支出的旅差费等损失,就是对受害人造成的财产损失;对于受害人所受到的精神痛苦,应当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受害人如果要求行为人承担赔礼道歉等侵权责任方式的,应当予以支持。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