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公民的身份意识释论

  特别是在有着悠久封建社会历史的中国,身份几乎是无处不在。在近现代以前,一个人在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往往取决于他先天或后天具有的身份。换言之,法律根据不同的身份确定人们相应的权利或义务。如果这种情形极为普遍,构成社会的常态,这种社会就可称之为身份社会。[1]
  二、公民身份
  (一)公民身份是一个人属于某一国家的成员的法定身份的延伸
  公民身份首先是一种法律身份,它基于法律的确认才产生,或者说这种身份是基于“契约”[①]而形成的身份,不同于订立契约前的身份。既然是一种法定身份,就意味着这种身份不得被随意剥夺,除非法律另有所规定。
  其次,公民身份也将契约的另一方——国家作为身份存在的前提,公民身份与国家的存在息息相关。没有国家,也就无所谓公民,而没有公民的参与或监督,国家也就没有合法的公权力。因为公权力来源于人们的认可和让渡。公民并不因为成为一个国家的成员而在人身和精神上隶属于国家,他始终是国家的能动的管理者。公民身份是公民社会中人作为参与或监督国家公权力运行的独立主体的一种身份。
  第三,由于公民是社会成员普遍的法定身份,由此也延伸出另一观点,即拥有这种身份的人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上都是平等的。因为每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一个相同的身份即公民,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从事何种工作以及何种出身,都是平等的公民;法律不承认任何形式的特殊公民。
  (二)选民是公民的一种常见角色
  选民是指依据国家的选举法达到一定年龄(在我国是指年满18周岁),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公民。选民是公民在一定阶段的特定身份,而不是公民的代称。选举是公民参与国家权力运行或监督的一个环节。选举权的行使是公民对自己公民身份的一种最有效、最直接的认识,[②]特别是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往往会激发广泛的公民意识。同时,从广义上,选民不是仅仅按照程序规定进行投票的政治主体。因为选举权实际上是与公民的创制权、罢免权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选民身份是公民最重要的一种的身份体现。
  但是选民不能代替公民,公民的角色不限于选民,公民的权利不仅仅限于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学者认为相对于人民、公民而言,选民乃是从政治力量到政治行为的一个转换性概念。[2]
  (三)公民身份的立法规则
  关于何种人可以享有公民身份,以及享有公民身份的人究竟享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并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决定公民必要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不同时期,不同国情,一国往往形成不同的立法原则。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