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端:《由萨维尼的历史法学派到韦伯的法律社会学》,《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附录一,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版。
江国华:《
宪法的形而上之学》,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萧箑父:《中国传统哲学概观(一个论纲)》,《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第37页。
笔者曾经写作《中国宪政的多元文化背景》、《
宪法发展研究的文化取向》、《宪法典的文化意义》等文,现在想来,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几篇文章中对于历史的分析,无疑采用的都是大历史的观念。
周叶中:《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4页。
如关于近代
宪法产生条件的研究、
宪法观念与文化的研究等。
许崇德主编:《
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118页。吴家麟教授在1983年的国家统编教材《宪法学》中也基本上分成这样四部分来介绍,即“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概念);“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发展);“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民主集中制”“四、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优越性”(内容);“五、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完善)。(吴家麟:《宪法学》,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116页。)这说明长期以来对于宪法制度问题的研究,除了在内容上稍有变更外,在研究模式上并没有突破性的改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页。
周叶中:《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230页。
参阅詹姆斯·安修:《美国宪法解释与判例》,黎建飞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五章 历史对
宪法解释的影响”部分。
詹姆斯·安修:《美国宪法解释与判例》,黎建飞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詹姆斯·安修:《美国宪法解释与判例》,黎建飞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美】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律史解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9页。
【美】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律史解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美】罗斯科·庞德著,邓正来译:《法律史解释》,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
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周叶中:《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244页。
周叶中:《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7页。
周叶中:《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237页。
周叶中:《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0页。
一度在西方流行的相对主义理论认为,客观历史事实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说的事实仅仅是作为一种按这些“事实”阐述得先验的概念,我们所研究的历史仅仅是我们思想的产物而已。否认历史可以被人是与理解曾经成为一种时尚。(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马俊亚、郭英剑译:《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中文版序。)
S·肯德里克 P·斯特劳 D·麦克龙 编:《解释过去 了解现在——历史社会学》, 王辛慧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参阅林端:《韦伯论中国传统法律》附录一《从萨维尼的历史法学派到韦伯的法律社会学》,台北三民书局2003年10月版。
萨托利在《宪政疏议》一文中对
宪法与宪政内涵的梳理就极具代表性。参阅萨托利《宪政疏议》,载于刘军宁等遍:《市场逻辑与国家观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