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迪死结——中国公司治理的困境与突破
赵婧
【摘要】公司治理问题是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产生的,其从产生之初就面临着永恒的困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公司治理两大模式弊端日益显现,并且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而中国,一个政府权力过大,市场体制不完善的国家,公司治理由政府为中心向市场为中心的转型是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公司治理 模式 趋同 转型 改革
【全文】
一、 公司治理的实质
积卑而为高,合小而为大,合并而为公之道,是为公司。
——庄子
公司治理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自从其产生起,关于公司治理就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概念和内涵。有根据公司治理的具体形式来定义的,将公司治理等同于接管市场
;有根据公司治理制度功能来解释的 ,把公司治理定义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组织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公司治理的需求随市场经济中现代股份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有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基础来分析的,例如,管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有根据公司治理基本问题来解析的, “公司治理包括在高级管理阶层、股东、董事会和公司其他的有关利益人(stakeho-lder)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构成了公司治理问题核心的是(1)谁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2)谁应该从公司决策/高级管理阶层的行动中受益?当在‘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不一致时,一个公司治理问题就会出现。”;有根据公司治理潜在冲突来描述的,例如将这些潜在冲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1)治理和管理,(2)所有和控制的分离。
凡此种种,不足而论。对于公司治理这样一个复杂的概念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用一句二句话就给出完整定义的。而且,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的深入,对它作出的解释也将更加丰富。在辩证的即综合各个侧面抽象研究的意义上,这个概念应该是一个知识体系。知识的最小表述单位是判断,所以,它可以用一系列互为补充的判断来加以说明。
1.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合同关系。
2.公司治理的功能是配置权、责、利。
3.公司治理的起因在产权分离.
4.公司治理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二、 公司治理的永恒困境
普通人在工作时一般只运用了10%的潜力,按时计酬制度下员工只需要发挥20%—30%潜力既要可“称职”,若给予充分的激励,潜能在利用率可上升到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