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浅析“校漂族”的社会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一)学校加强对毕业生的 工作
  有数据显示,1990年以来,中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减少126万个劳动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创造约26万个就业岗位;而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增长1%,创造了100万就业岗位;据统计,在我国创造一个就业岗位,大型企业需投资22万元,中型企业则为12万元,而小型企业则需8万元; 一方面这些岗位要求的工作经验少,另一方面这些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相对较少,这对于一无工作经验,二无专业技能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不使为其就业的第一选择。由此可以预测出,引导大学生到第三产业及中小型企业就业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的趋势之一。
  自2001年我国实行高校扩招以来,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便成“批发生产”之势,大学教育也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如何引导大学生是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便成了摆在各高校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各高校需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改变他们的就业观、择业观,使他们做到“口中有粮、心中不慌”,具体的说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使他们能够在刚毕业之际从平凡的工作岗位做起,脚踏实地,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在各之不同的岗位上为社会做出其一应有的奉献。(二)学校应加大社会实践在大学教育中的比重,听过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来提高大学生对自己的人只能力和实践经验,这一方面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改变有深远的意义,另一方面对于即将踏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对于培养他们的工作经验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三)高校应该帮组学生根据其自身的爱好及特长,重新为其设计学业和就业计划,使其明白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做什么、改怎么去做、预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培养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自己的每一项选择的“成本”和“收益”做到最优化的选择。(四)各高校还应尽快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高校人才库,主动与人才市场联网以便向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进行网上供需会面。此外,高校的服务部门还应根据实际开设一些有关于人才供求信息、职业策划、求职技巧、职业技能、创业指导、社交礼仪、心理健康等素质课程,有利于大学生摈弃一切不切实际的择业心理,树立职业平等、行行建功、出处立业的就业观念,真正的放开心态,勇敢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找到既符合自己能力要求、又满足自己兴趣的工作
  (二)教育部门要以市场的需求设立招生专业培养机制
  我国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已经从1998年的108万到达2007年的459万,从表面上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扩招”带来的结果,但其根本的原因却是我国目前的经济高速发展而经济结构转变滞后之间的矛盾,高校教育改革步伐慢而市场需求变化快之间的矛盾。突出的表现在:专业设置调整滞后于社会需求,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供求相错位,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仅仅依赖于自身原有的师资条件。陈旧的专业设置已经无法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时间攻守能力,最终造成产业结构对大学生的需求与大学生共给结构不匹配,“大学生毕业等于失业”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之事。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