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也是部分大学生选择“校漂”的原因之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其过程包括确定志向、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评估与反馈等八个步骤。我国大学生总体上职业生涯意识不强 或者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理想化倾向。不知道如何做职业生涯规划,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对2005届毕业生职业规划现状的调查结果:虽然超过2/3的大学生都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重要,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规划以及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却表现出犹豫。 由于大学生对自己缺乏定位,很多学生都有随众心理,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不同的就业出路。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同学对自己的职业前程感到迷茫,而不是积极应对,降低期望值。
(三)、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
2002年3月国家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联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该《意见》指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发展,高校毕业生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地方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但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地区性的和结构性的。其中规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可根据本人的意愿,其户口两年内可继续保持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 国家就业政策的变化,可以使更多无业可就的人有更多的选择就业的机会,可以缓冲就业的压力。
(四)、个体发展的心理学因素
一部分校漂由于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自卑或者受环境的压力,为了缓解和消除这种压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他们想继续深造,求得更好的社会地位,一些贫困的学生,在毕业后面临着偿还助学贷款的压力,他们接受不了薪水相对低的岗位,而选择了深造。还有一部分人是没有做好从学校到社会的对接,心理上不能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不能更好的调节自我心理,适应环境。
(五)、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4岁,这一时期,学生开始追求独立的思想、人格与独特的见解,特别是独生子女占了较大的比重,自我意识的增强,使学生选择自己的道路时,很少直接听取父母的意见。
三、解决“校飘族”的具体方案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