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分人的数量占到校漂族的1/3左右,它们包括可以正常毕业的学生,由于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或者由于专业的问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留在学校等待机遇以谋求发展,因为在学校会接触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因为害怕工作后很难调动工作,想另外选择一家合适的单位,于是也选择留在学校,等待一次性就业。 另外一部分是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暂时没有获得毕业证、学位证,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选择留在学校周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陈卫东表示,这类人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变化。但是学校和社会一般采取不支持的态度,希望他们能够面对现实、转变观念,早日就业 。
(三)不就业的潇洒派
这类人占校漂族中的很少一部分,主要有三类:一是迷恋网络游戏等原因的不就业派。二是准备出国深造的留学派。三是家境优越的毕业生,因为没有生活上的困难,不想马上找工作。
(四)就业困难的大学生
他们在校漂族中的比重也很大,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他们的压力是校漂族中最大的,他们一方面要面对家中父母的压力,上学的消费巨大,已经是本已贫困的家庭更加贫困,毕业了应该找到很好的工作结束贫困的局面。一方面还面对着国家助学贷款的压力,也许四年的学费都是利用国家助学贷款,国家规定要在毕业两年后全部还清贷款,而一直找不到工作,心里回受到更大的打击,有更大的压力。这类人的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二、校漂族产生的原因
校漂族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学生本人、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各个因素所造成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产物,对于其原因,主要是:
(一)、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使得大学生面向市场就业时,优势不明显。2006年3月16日, 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相比,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了2193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尤其是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实行扩大招生之后,我国高等院校的数量、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人数以及学校的规模都有了爆炸式的增长。大学毕业生的急剧增多使得就业率逐年下降,从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