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浅析“校漂族”的社会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浅析“校漂族”的社会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黄威


【摘要】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学校周围成为“校漂族”,其成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校漂族”在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情感成本等方面都将付出一定的代价。要加强对“校漂族”的引导以至减少“校漂族”,需要高校、社会、用人单位与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校飘;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专业培养机制
【全文】
  据2007年1月1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03年至2005年,离校时未就业的毕业生分别达到75万、99万和120万。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压力凸显,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毕业生中出现了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这个群体被形象地称为“毕业漂族”。 
  “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经毕业但为了考研或者找到更理想的工作或留恋校园生活害怕直面激烈的就业环境而继续留在母校或在附近其他高校周围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利用住在高校或高校附近的有利条件,经常到学校听课、听讲座、直接在学校就餐、参加体育训练、参加考研培训,或去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或参加学校举办的人才招聘活动等,他们俨然是高校中的一员,而事实上已经走上社会,与学校没有隶属关系,因此被称为“校漂族”。
  一、“校漂族”的类型
  对于校漂族的类型,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提出“毕业漂族”主要包括复习考研者、边看边干者以及就业困难的大学生。 校漂族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为就业增加砝码的考研派
  考研派是“校飘族”的主力军,并且也是在校漂一族中有较大进取心的一类,占据了“校飘族”的一半以上,他们主要是第一次考研失败并且立志考研的毕业生,还有一些是对已经找到的工作不满意,想继续深造而转而继续考研,他们是在失败后的重新调整,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有清楚的规划。据《“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陈卫东表示,考研者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 他们主要聚集在将要报考研究生的高校附近,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同时他们也经常在高校内听考研相关的课以及学校的讲座、到高校图书馆内查阅资料、上网、吃饭,占用了高校的教育资源。
  (二)求职受挫型的“暂缓”就业派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