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马普外国与国际私法研究所图书馆,它成为一个《比较法文献中心》每年大约能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访问读者与考察者达1700多人次,流通的图书量达到13000册,平均每个工作日的出借率约达50多册。
——作为马普学会,为了推进本研究所研究工作所需要的文献量而每年支付图书馆130万马克的经费支持。
——作为图书馆,每年大约要购进1万余册法律图书,2000种稳定的法律期刊,以达到现在馆藏保持在34万册藏书与3。8万张缩微胶片的规模。
——作为图书馆,目前配备有18个工作人员来完成在文献采选、购置、提供编目与利用过程中的排架准备等方面的利用服务工作。
上述数字表明,马普法律研究所始终将图书馆是作为基础研究工具来维护的,这也是基于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而设立《法学中心图书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外国与国际私法文献能在德国境内科学有效的收藏和利用,以保证本国法律科学在开展基础性研究工作时的根本需要。法律研究所本身以图书馆为中心钮带来展开对专业文献的协调联合工作。例如:关于组织联邦德国全部图书馆共同形成一个整体,根据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来确立本研究所在法学学科研究领域中应占有的详尽文献目标量,通过与境内其他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来实现对专业文献的查询保障。其中显著的范例是对有关期刊目录的联合编目工作,在研究所图书馆的努力下实现了与(EDV)西南德国图书馆联合会共同开发数据库的链接,这个数据库分属于本地区内的4个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的一个联合馆际协作成果。
图书馆的建馆与发展
外国与国际私法研究所早期是建立在柏林市附近的一个废墟上——它与其在一年前创立的马普学会外国与国际公法研究所作为新建立的两个研究所,当时为减轻财政负担在建立初期两馆曾经合并在一起。当时两个图书馆以最大的可能性来互相补充两者之间在扩大图书馆藏书方面的维护。由于当时德国法学研究工作的急迫需求,进而大大推动和有利于这两个图书馆当时的基础性建设工作。作为那时早期的德国研究科学会中的一些先行者们,对于设在柏林的这两个研究所图书馆在购置与保存下来许多珍贵的原始文献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可惜,原有柏林的馆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中完全毁灭,后来的馆藏是本研究所于1944年迁往蒂宾根(巴登符腾堡州)时确立的。随后,该馆又随研究所于1956年迁入设在汉堡的研究所新落成的科研楼。那时图书馆已经收集并整理了大约9万册法律类藏书,1979年图书馆扩大了它原来的老式双栋楼并补建了一个新的书库。目前,汉堡研究所的建筑在外型上类似于一栋教堂;人们进入书库查找需要的法律图书,是通过一个”交叉的工字通道”进入存放不同内容的法律书库,以便于寻找与区分不同部门与国家的专业图书。在这栋带有仿古色彩的建筑中,能够使人感到如同在一种具有很深哲理精神的环境中去漫步;三个大型藏书库坐落在研究所办公楼中心工作区的地下三层之中,其上面第四层为开放式的接待厅与客房,第五层做为会议厅。
作为一个研究所的图书馆真正获得迅速发展的良好条件是在最近25年才开始的,它取得的成绩在这个学科领域中被人们称誉的事实如下:1970年时它大约购进了4000册德国与外国法律专业著作与工具书,还有与之相同内容的1400种专业杂志;1995年则购进了大约9000册图书,约2000种相同内容的连续性出版物和期刊。1980年之中平均有3400位客人来图书馆访问与开展研究工作;1995年访问量达到13,000人次。特别值得赞扬的是图书馆全体职员的工作量在效率上并没有因为减少了自己的员工而受到影响,在图书馆内部对一般性员工的精减和本身服务层次的分开并未影响到图书馆日常业务工作的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