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论“哗众取宠”

  人命总是宝贵的,但人性却总是藏污纳垢,有的甚至贱到了极点。不服不行,在一个利益竞赛的社会环境,人与人之间仿佛在上演一场“种内利益之争”。只允许自己出头,不允许他人露面,是许多人骨子里深藏的竞争法则。城府深一点的,埋在心里;城府浅一点的,写在脸上。一旦有什么危及到其竞争地位或者出众机会,阴暗的心理与狰狞的面目便暴露无疑。胆子大一点的,性子张扬一点的,就公开叫骂;含蓄一点的,阴险一点的,就背后捅刀。显然,竭尽全力地打压那些“出头鸟”、“领头羊”,成了这帮人的惯用伎俩。虚荣心滋生嫉妒心,嫉妒心滋生报复心,循环往复,乐此不疲。这些人往往不去批评人家的行为内在,而是喜欢乱戳人家的行为表现,熟练地运用联想与想象、对比与类比等手法,一句轻而易举的“哗众取宠”,便自以为批判了人家的全部,否定了人家的一切,简直得意极了。
  不是不允许批评。恰恰相反,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监督、多一些提醒,而不是走向两个极端:吹捧和挖苦。不加区别地说三道四、吆五喝六,动辄就强加上“哗众取宠”、“投机炒作”,一副不痛不痒的腔调,这并非理性化的批评,而是情绪化的批斗。这种活干得多了,并不利于和谐的人际秩序,更不利于谩骂者自身的利益保持和增长。要是整天冥思苦想、夜不能寐,老是想着法子整人、搞人,切切这个,割割那个,到处树敌,削而不厌,毁人不倦,自己不觉得累吗?难道真的一点都不累吗?
  人,怎么会这样呢?“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从小就受了这样的启蒙教育。每个人志趣不同,追求各异,只要不走歪门邪道,所作所为有利于正派社会,人人就应当有颗包容之心。否则,揪住自己利益不放,甘当自私自利鬼,勇作天下无敌之小人,又怎么会成就大气候呢?巴不得别人跌落,容不得别人翘头,这种心理绝对污染心脾和肝肺的。别人跌落就是活该,别人翘头就是哗众取宠,这究竟是哪辈子流传下来的逻辑?我想,这种心理不是祖上遗传,也不是他人感染,而是好事者自己辛勤耕种在昏暗心腹而生根发芽的。
  按照这种逻辑,大禹治水绝对是哗众取宠;孔子周游列国绝对是哗众取宠;诸葛亮老谋深算绝对是哗众取宠;唐太宗“贞观之治”绝对是哗众取宠;黄道婆到海南与黎族人民日出而作传播纺织技术绝对是哗众取宠;梁启超大搞戊戌维新运动绝对是哗众取宠;拿破仑领衔制定《法国民法典》绝对是哗众取宠;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代国家领导人,形成的思想、理论、代表、和谐社会,都是哗众取宠;赵本山每年春晚又是倒步又是跌到,时而卖车时而卖拐,时而白云黑土时而公鸡下蛋,更是哗众取宠!不仅如此,生养我们的父母从小就给小孩子讲故事、唱儿歌,是哗众取宠;我们的中小学老师、大学老师站在讲台上一讲就是四五十分钟,也是哗众取宠。可以说,以此逻辑判断下去,凡是表现的,只要被人看不惯,都是哗众取宠。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