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哗众取宠”
李绍章
【关键词】哗众取宠;名利;权利理念;主体理念
【全文】
土生阿耿法治夜话系列网文:
论“哗众取宠”
■土生阿耿(上海政法学院法律系)
几天前,凤凰卫视“秋雨时分”节目中,余秋雨先生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那段历史,随后与到场的学生嘉宾展开了文化讨论。有同学提及某女大学生出了一本关于性话题的书,于是质问:女大学生性经验不足,写这方面的书岂不是在哗众取宠?余先生以这一文化现象为引子,简要解读了“哗众取宠”,并在节目的最后劝告人们不能老是被概念所束缚。
老实说,对“哗众取宠”的提法,我一直很感兴趣,老早就想拿过来研究一番。最早听说这个词儿,大概是在中学时期。不过,那时只是在语文课本上作为成语学习的,死记硬背它的意思就行了,没有去多想些什么。但在此后的生活中,“哗众取宠”经常会被用到,还不时地被别人用到我头上。于是,我就对它越发感兴趣了。说多了,嗓门大了,逗人笑了,会被骂为哗众取宠;写多了,话题惹眼了,表达怪异了,也会被骂为哗众取宠。想躲开它,不说了,也不写了,但只要张口说话,提笔写点东西,还是哗众取宠。照这个逻辑,我在推想,假如永远不说也不写,光去埋头做事,只要出点成绩、弄点名堂,或者碌碌无为、事事无成,依旧摆脱不了“哗众取宠”的指责。还真有这么回事,记得前几年我经常去一家热门网站发表文章,参与网络讨论,突然有一段时间不写了,藏在宿舍里看看书、睡睡觉,结果一个月后又登录那家网站,翻开历史帖子,却发现有人把我的突然消失骂为“作秀”。在许多人眼里,指责别人作秀,与指责别人哗众取宠,动机往往是一致的。
不以我之经历为例,也会发现同样下场。有人到央视“百家讲坛”品三国、讲论语,会被骂为哗众取宠;有人还没成年就写书、撰稿,会被骂为哗众取宠;有人不写也不说,一心做点公益事业,也会被骂为哗众取宠。笑星影星歌星球星上电视,正常;但学者一旦上了电视,那就是“学者明星化”,也会被骂为哗众取宠,要是去得多了,出镜频繁了,弄不巧还会被骂为“烂人一个”。在一些人的眼里,只允许星星亮相,却看不惯学者露脸。看到学者在媒体上表现,什么“炒作”、“作秀”、“哗众取宠”等词汇都可以被这些好事者拉出来,派上用场。最有意思的是,不少人为了进一步表明立场,往往动用惯常的对比手法,说什么人家某某某就从不这样,或者历史上谁谁谁就从不那样。在他们的骨子里,学者就应该藏在屋子里、呆在书堆里、埋在文字里,这才叫严谨、规范、有学问。一辈子写一篇论文,那才叫传世经典、大师名家。一旦写多了、说多了,甚至再到媒体转上几圈、逛上两趟,那罪过可大了,不当“烂人”都来不及,不被骂为哗众取宠都难上加难。
最可怜的,当属那些公共知识分子。有一帮人,是这样看待知识分子的: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几十年内写一篇论文,到老了再出本书,那叫真才实学、十年磨一剑;在学术圈内表现活跃,作品不断、出书如砖,那叫浅薄浮躁、半瓶不满一瓶晃;跑出学术圈,走向社会,飞来飞去,讲座一个接一个,报告一场接一场,那就完了,准保是会被骂的。要是再签名售书,引来一堆“粉丝”,那简直就会面临五颜六色的攻击、千姿百态的谩骂。什么学术上“没什么东西”或者“没多少货”,甚至还有可能编造出一堆绯闻、轶事来。反正什么不好,就往身上喷什么。可见,越是惹人注意,越是出大了风头,越是红得发紫,越是当上了“公共知识分子”,越容易招惹阴阳怪气。在这种近乎围攻的形势下,不为老百姓说话,被骂的更厉害,要是为民众利益吼上两嗓子,也赚不到半个“好”字,换来的仍然是作秀、炒作、哗众取宠之类的怪话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