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阻力评判心理
与利益追求心理相似,它也是由各种要素经过犯罪主体内在机制进行评判而产生结论的。技术这个结论看起来并不是那么正确,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具体到潘金莲杀夫一案中的阻力评判心理,以下详细介绍其出现及其被克服甚至忽略的情况。
1.对武大郎的疑虑。在《水浒》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潘氏,与西门庆二人非法同居事件最直接的受害者武大郎消息十分蔽塞,相比之下阳谷县包括郓哥在内的普通百姓都已知晓潘氏及情夫的所作所为。显而易见,潘.西.王三人刻意对武大郎封锁了消息,也表明作为武大郎名义上的妻子,潘氏在内心中还存在一定顾虑的。如果按照潘金莲的真实想法也许就是:武大郎不死,西门庆永在。这太理想化了,是一种与西门庆非法同居的完美状态;然而矛盾随着捉奸事件激化了。武大郎之死,不是其本意,只是事态的发展不得不让武大郎死。
2.舆论的规制。在我国古代专制时期,舆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即使在风气渐开的王朝中期,街头巷论的力量还是相当强的。尤其是对潘金莲这样的女子,还是有相当的制约作用。毕竟非法同居是不道德的行为,是为人所不耻的。在潘金莲和西门庆初次偷欢,王婆便告诫二人不可传出去,小心行事,可见他们对于舆论还是有所顾忌,不敢明目张胆。
3.武松。这一点是最明显不过了。上文对生命安全的分析也说明武松是二人非法同居最大的威胁。那么作为阳谷县第一首富的“西门大官人“怕的是什么呢?据我看来,西门庆与阳谷县”公安局长“手中都有“枪”,但西门庆手中的“子弹”较“武都头”为多,那么他怕的就是武松的“枪法”。武松的“枪法”之好在“醉打蒋门神”和“怒杀张都监”中都表现出来了。当然西门庆手中有“硬通货”,但他明白自己的性命还是不太安全的,所以他采取了幕后操纵的手段,唆使潘氏欺骗武松,收买法医何九,贿赂法官知县,威胁周边邻居,为的就是不与武松产生正面冲突。武松与武大郎本是嫡亲一母兄弟,这种关系对西门庆来说是致命的。
现在依据当时的情景进行模拟犯罪人内心对这些阻力的评判:
第一,可以看到,潘金莲对武大郎的顾虑是若有若无,也就是三个阻力中力量最小的顾虑因素。武大郎天性淳朴。善良,最多与人争辩两句,当然更不会像孔武有力”的黑旋风“舞着板斧施暴;而且武大郎不会能言善辩,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和其社会地位一般低微,即使知晓,也不能把拿西门庆当靠山的潘金莲送去治罪。换句话说,潘金莲有恃无恐。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