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下》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哲学家著书立言,大抵都是出于一种忧患意识。西方文明能够雄踞五大洲数百年之久,至今不衰,首先正是因为不乏像本书作者这样的忧患之士。但更重要的是,像本书这样的仁言良知,在西方世界,虽几经跌宕坎坷,终能由涓滴之水汇为江海之滔;由星星之火,化作燎原之势,奏出时代的强音,形成整个社会的普遍共识。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足见中国社会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同样不乏忧患之士,同样不乏仁言良知,所欠缺的是全社会普遍的自我反省意识和过而能改的笃行精神,以致历史不断循环,谬种代代流传。
本书作者指出:“我们各种各样的斗争是为了细述过去的特权,这使得过去所蒙受的苦难获得了意义。”[23]中华民族号称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民族,但我们最欠缺的恰恰是拯救过去的能力。因此除了重复以往的苦痛以外,始终未能赋予那些苦难以多大的意义。
“政治行动……其最初的也是最终的目标在于挽救过去。这种挽救不是象征意味上的;相反,如金氏那样,他认为政治行动改变了历史的结构,打断了历法上的次序并将过去和现在缝合在一起;通过重塑往昔——差不多是变成往昔,从而使现在挽救过去。……我们重新复活并拯救被奴役的祖先就要重新投入他们为自由而进行的战斗……”[24]
如果我们今天的中国人都能从这段话的深意中获得某种启迪,未来是否可以减少甚至避免那历史上频频重复的苦难呢?
读过本书,如果说我有什么感悟的话,或许可用马丁·路德·金的那段名言和《国际歌》中的一段歌词概括之。金说:“立法和法庭命令只能宣示权利,永远也做不到全面地输送权利。只有当民众自己起来行动时,那纸面上的权利才能被赋予有血有肉的生命。”[25]《国际歌》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笔者坚信:中国的前途必有赖于中国社会全体自身的觉醒,必有赖于所有的中国人同时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普遍的良知发现和道德自觉,舍此别无捷径。《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斯之谓耶?!
本书是一部法哲学著作,理论性极强,上编各章读来难免会感到枯涩乏味。建议有心阅读此书的读者不妨先从本书下编读起,读后如以为尚有余味可品,回过头来再读导言及上编亦无不可。
古语道:“《春秋》责备贤者。”我之特别推重本书,尤其是其第五章,也是想给我们的贤者们奉上一杯浓咖啡,催醒其久已麻木不仁的神经。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九州之大、四海之广、五千年文化积淀之厚、十三万万人口云集之众,不会没有这样义无反顾的勇士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