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人的主体性、法治与复兴

  当大一统的政治伦理权威倒塌之后,出现了名义上的天子和事实上的各个政治实体间的动态平衡。这时,不再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大到规定每一个人的思想和道德,和每一个国家的政治、伦理、法律和制度。此时的春秋诸国,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是自决的。而作为政治实体的春秋诸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存在许多买主,就是国家和国君,乃至卿大夫,他们在市场中观察、选择、试验各种思想、制度,他们也需要、渴望不同的思想和制度,使其能够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保存自己,战胜别人。在这个巨大的思想自由市场上,借助于士在各国间的穿梭游说的思想交流和竞争,各种人物各种思想在逐渐的完善自己,争取得到买家的赏识和实际适用,然后在各自的试验场中进行检验。这种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强国。再具体化之,就是富民强兵,争霸天下。在那个时代,不仅是十个学派数十百个思想者在思考,我们可以想象,是整个民族在思考,并将这些思考付诸实践。
  偏向静态的封建制的崩溃,带来的首先是经济的活力与发展,可以说,是私有制的发展,田亩不再统一划拨,平民通过各种合法不合法的方式,侵占井田以外的土地,并且最终受到承认。当田亩不再统一划拨,自然就出现了贫富差距,而商鞅的奖励耕种,似乎不仅仅是鼓励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在于鼓励私人财产利益的增长。只有在出现贫富不均的现象之后,工商业才有可能得到发展,人才有和平流动的可能。
  春秋时期第一个真正的霸主是齐,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他的思想和做法使齐国立刻强大起来。值得一提的是,众所周知,管仲虽是齐人,但却流亡在鲁国,因为曾反对齐桓公,并曾几乎亲自将其射杀。齐桓公不计前嫌,重其才能,用其为相,齐国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管仲的思想和政治作为,根据《史记》、《管子》等典籍中的记录,基本可以归纳为经济改革的模式,其核心就是“富民”。他率先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观点,开发盐铁渔业之业,并采取鱼盐出口不纳税的政策,鼓励贸易;分等征税,奖励耕织和工商业,在分配问题上主张“与民分货”,而不是与民争利,“令顺民心”,“俗之所欲,因而予之”。齐国改革之后,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国力强大起来。
  先秦最后的成功者是秦,秦国地偏,渴求贤才。在魏国不受重用的卫人商鞅被秦王拜为大夫,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势大盛。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奖励军功、耕织,其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就是上下一等的法制,并且礼、法都是因时而变的。秦法行之十年,“家给人足,民善于公战”。商鞅变法的具体事例中也许最值得一提的是“废井田,开阡陌”,这是对古代经济制度的彻底颠覆,秦地广人稀,因此召晋人垦荒,“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天下无敌。”因此顾准称,“…民得蓄私产之法,即起于此,此亦从族制改革而来也。”换句话说,商鞅是中国历史上鼓励并从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化的第一人,而古代史家已经斩钉截铁地指出,正是这个制度变革,使秦国在数年之间,天下无敌,并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帝国,中国历史翻入了崭新的一页。
  封建制的崩溃,也是传统身份关系的崩溃。贵族和平民的截然界限打破了,平民可以成为冢宰,士可以在各国之间穿梭游说。在缺乏终极权威的情况下,封建制的崩溃,同时意味着礼教的崩溃。孔子哀悼的“礼崩乐坏”正是集中的反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春秋战国之前的正统,文化只能由帝国的中央机构管理。顾准认为,“王朝掌握了文化和工艺,它就可以传播声教,可以对外征服。可是这样一来,工艺、文化就永远服从于政治权威,‘思想’的主题就是政治权威,‘格物’就永远登不上台盘了。”钱穆说,孔子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产生了不少杰出的人物,春秋战国左传就记载了他们的思想和信仰,但他们无一不属于贵族阶层,直到孔子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平民学术的开始。儒、墨两家,都是平民学者。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